像玩盲盒一样玩球星卡:热爱还是上瘾密码下的“韭菜”狂欢?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这就和你打开盲盒的感觉一样。现在,球星卡也开始了盲盒的玩法。
2月4日,拿着刚到手的年终奖,何华(化名)决定将惦记许久的球星卡拿下,好好开几次箱,看能否抽中几张不错的卡片。
这是何华迷上收集球星卡后最大的乐趣。他几乎每天都会登录QQ群、球星卡交易APP等平台,和同好交流市场最新的动态并筛选心仪的卡片,“在手中把玩卡片,仿佛和图片上的偶像在对话。”
球迷情怀让球星卡变为同好之间交流的收藏品,而市场中高端卡片的稀缺以及粉丝的热捧,让球星卡除了收藏外,多了供玩家炒作的色彩。这张大小约为6.3×8.85厘米的纸质卡片正通过盲盒开箱的方式,让玩家抱着“以小博大”的念头进入。而近年来在交易市场中创下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拍卖纪录,更刺激着每一个入局者。
但小小一张球星卡,风险和诱惑并存。“粉丝购买球星卡需要理性。如果将球星卡视为获取暴利的工具,很可能最终成为市场待割的‘韭菜’。”何华说。
火热的球星卡市场
半年前,喜欢体育的韩路(化名)在朋友的带领下接触到球星卡,并很快入坑。
“一开始就是当卡片收藏着玩,后来总想集齐自己喜欢的球队和球员的卡片。”韩路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前后花了两三万了吧。手上有200多张卡,只能算刚入圈的水准吧。”
韩路喜欢的球星卡,是指印有囊括英超、意甲、NBA、MLB(美国职棒大联盟)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中各家俱乐部,在各个时期的球员卡片。这个大小约为6.3×8.85厘米的纸质卡片,最早起源于美国烟草制造商在1880年推出的赠品,而随后的百多年来,体育赛事的火热推动着球星卡逐渐成为让粉丝着迷的收藏品。
“很多资深的体育迷都会爱上球星卡。”韩路说,“当你将卡片拿在手上把玩时,会觉得你和偶像之间正隔空进行着交流。特别是一些签名卡,你甚至会幻想他拿着笔在上面写字的场景。”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如今卡迷比较热衷收藏的球星卡主要由帕尼尼(Panini)和福特拉(Futera)等海外球星卡品牌生产发售。其通常根据发售量、球员名气、亲笔签名等价值分为普通卡、特卡、签名卡、球衣卡等类别。韩路称,相对常见的普通卡,更具收藏价值的签名卡、球衣卡等卡片无疑更赢得卡迷们的青睐。
“谁不想拥有几张价值高的卡片。”同样热衷于收藏球星卡的何华(化名)说,“但越珍贵的卡片越不会轻易得到。”
早在五年前就开始收集球星卡的何华,购买球星卡的支出早已超过10万元。现在他会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球星卡,下载了多个球星卡交易APP,不时去QQ群发帖收卡,淘宝也是他常去的地方。
2月5日,记者登录淘宝平台以“球星卡”搜索时,发现有上千家店铺在销售类似商品,其中销量最高的一家店销量已达到近千单。这些球星卡通常按包销售,往往一包里有6张卡片,售价大多在12元上下,“很少有人只买一包,通常都是10包甚至更多在买。”何华说。
对体育偶像的热情以及对收藏的热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玩家开始涌入这一市场。
福布斯2018年曾作出估算,美国每年以球星卡为代表的体育纪念品的市场价值高达54亿美元。据美国媒体报道,通过统计eBay数据,2020年3至5月球星卡品类销量比2019年最后一个季度高出92%,其中篮球卡成为最受欢迎的品类,销量上涨130%。而据当下最知名球星卡生产品牌帕尼尼工作人员称,目前全球有大概150万名活跃的收藏家,其中100万人为青少年。
多位玩家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球星卡在国内日趋走红,但仍属于小众市场。“国内卡迷最多也就10万人。”何华说,“但随着球星卡的普及,以及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如今圈子正慢慢扩散开来。”
盲盒开箱:以小博大的刺激游戏
2月5日,夜里10点,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球星卡玩家QQ群里,网友们正紧张地看着群主直播拆卡。
“恭喜!所购卡片开出了签名卡!”、“这居然是球衣卡,恭喜!”随着群主将一张张卡片从密封的纸盒中开出来,观看直播的网友不时发出祝贺的话语。
作为球星卡最大的交易场所之一,QQ群每天都有无数卡迷在寻找、求购以及交易着卡片。
贝壳财经记者以“球迷卡”为关键词搜索发现相关的群上百个。记者加入一个有着2500多人的卡迷群发现,群友们正热烈地交流着卡片信息、最新赛事、球星最近动态等消息,不断有玩家抛出标有价格的球星卡,和其他同好进行交易。
“圈子里除了情怀玩家外,也有希望从中获利的人。”韩路告诉记者,“球星卡的价值与真人的赛绩、商业表现、市场对其所做出的评价等因素成正比。而卡迷也会随时掌握到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对卡片的估值起到帮助作用。”
记者了解到,球星卡只有特卡、球衣卡等引发卡迷追捧的稀缺卡片带有编号,普通卡片并无限量一说。
“有的特卡往往就限定发售10张、25张等数量,那么市场价格以及收藏价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甚至卡片编号越往前,价格也会不同。”何华说。
QQ群置顶的公告里还随时更新着由群主带头的组局拆卡通知。记者注意到,类似活动出现颇为频繁,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举办一次。
“所谓组局,就是群友以标出的价格分别‘认购’各支球队卡片后,群主以直播的方式现场拆卡,并邀请所有群成员进行观看。”韩路说,“一方面以示拆卡环节公开透明,一方面也能给开出好卡的玩家营造浓郁的‘中奖’气氛,还能促动更多的玩家在下次组团时参与其中。”
这时,群主会发出一张印有中超各家俱乐部球星卡的表格,其中详尽罗列着每家俱乐部可能出现在卡片上的队员名单,同时分别列出参与人数、“包队”和“单出”等不同价格,并发出组局的通告。
所谓“包队”,即是球星卡盲盒里开出的卡片只要是这支球队的队员都归属于下单者,而“单出”则是将球队分为“外援”、“国人”以及“球场、教练”等类型,所开出的球星卡也各自归属于不同的下单者。
以此次组团的中超俱乐部球星卡为例,记者注意到下单价格也因俱乐部以及球员知名度、影响力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广州恒大“包队”价格为670元,而“国人”、“外援”以及“球场”分别为375元、180元和150元。而重庆力帆、武汉卓尔等知名度相对较低,也无太大牌球员的球队往往只有215元的“包队”价格。
记者了解到,玩家在购买卡片时除了卖家标明售价、参与拍买等交易模式外,还有一种主要形式就是拆卡。和盲盒相似,球星卡采用密封包装随机发货的方式销售。玩家只能在购买到手后才知道其中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卡片。
这种无法预知自己所买卡包里是否有喜爱的球员,以及是否能开出珍贵卡片的神秘感和乐趣,让玩家沉迷其中。一位参与组团的网友告诉记者,“运气不错的话可能接连几张都是签名卡、特卡等好卡,只要有一张卡就能连本带利地赚回来。如果多几张卡,甚至利润能翻上几倍。但也不排除一整盒全都是普通卡的可能,那只能自认倒霉了。”
韩路告诉记者,此前自己所参与的一次欧冠球星卡组局里,自己以近500元的价格包下一支球队,幸运的是其中开出两张签名卡和几张特卡,“虽然没有估算这些卡的价值,但肯定能超过500元。”
Panini工作人员曾对外表示,顾客开卡的兴奋感源于高级球星卡的稀缺性,为了维持顾客这种感觉,公司既要控制高级球星卡的数量,又要保持收藏家们那种开出高级球星卡的期待,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只有这样大家才愿意花钱买卡。
28元换万元收益 新玩家小心当韭菜
“球星卡吸引玩家,不仅在于增加了收藏的乐趣,甚至未来还能随着卡片的增值而赚上一笔。”2月5日,潮玩圈资深玩家小雷告诉记者。
2020年9月,效力于NBA密尔沃基雄鹿队的扬尼斯的球星卡在eBay拍出了181.2万美元,打破了此前由洛杉矶湖人队当家球星詹姆斯所创下的180万美元纪录。而据媒体报道,美国职棒大联盟洛杉矶天使队外野手迈克·特劳特的一张新秀卡在2020年8月更是以394万美元拍卖成交。
“扬尼斯的球星卡拍出天价,除了和他的高人气相关外,此前击败詹姆斯蝉联NBA常规赛MVP,以及球员效率值超越张伯伦历史第一等成就,也助推着他的球星卡被玩家追捧。”小雷说。
“很多人在收藏之初,并不清楚球星卡未来是否会增值。就是纯粹当作球星周边纪念品,但确实没想到价格会被炒到这么高。”此前何华以2000多元买了一张球星卡,短短1个多月价格就涨到了近4000元。
近年来,球星卡价格暴涨的情况比比皆是。“经常听说谁手中一张原价几十元的卡,隔两三年价格就涨到几千元的消息。这种事情在圈里太多了。”何华说。
除了期待卡片带来增值外,球星卡“以小博大”的诱惑也让卡迷沉迷其中。
“不可否认盲盒有赌的成分。但如果能抽到好卡的话,那么给玩家带来的利益可能是几百倍甚至更高。”小雷告诉记者。此前圈内盛传有人在一次活动时盲开了一盒价值2000元的球星卡。幸运的是,这盒共计72张的球星卡里出现了一张金色的NBA球星卡,据业内预估该卡片价值能达到1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这张原价仅约为28元的卡片,为其带来300多倍的利润。
暴涨百倍吸引着越来越多新玩家的加入。但多位圈内人士坦言,如果盲目进场,很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新玩家只看到球员卡暴涨的利好。但并非所有卡都会价格起飞。”小雷说,“另外市场价格暴涨是真的供求关系推动的增长,还是背后有人刻意炒作,谁也说不清楚。”
据媒体报道称,有专业人士表示近段时间球星卡价格普遍暴涨背后,不排除是人为炒作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内外的高端玩家入局坐庄,通过低价收卡垄断后,在eBay拍卖卡片,并不断抬价炒高价格,一旦卡片成交后,下一张同类型的卡片价格不可能再低,该球星其他卡片的市值也将被带动上涨。
一位圈内人士告诉记者,那些价格暴涨至几百万元的球星卡在整个圈内总共就几张,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如果新玩家抱着获取暴利的目的进入,而并不清楚哪些卡值得入手,不排除出现大肆购卡,最终不但没等来价格上涨,还可能出现无人问津而砸在手中的情况。“获利远不是那么容易。”
“球星卡类似此前热门的盲盒手办,本身实物价值并不高,其增值来源于粉丝的追捧。”何华说,“粉丝追星购买周边需要理性。如果抱着将球星卡视为盈利工具的目的入局,很可能最终成为市场待割的‘韭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覃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