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对美国通胀预期创7年新高,美官员却不担心高通胀风险
隔夜,5年期美债收益率与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还达到了十年最陡。
随着市场预期美国总统拜登将推出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美联储继续维持超低利率,经济复苏的预期也在上升。
本周,美国国债市场的多项指标均显示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日渐走高。不过,美国政府官员们却普遍表示不太担心高通胀风险。
通胀预期创新高
本周,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稍早一度升至2%,为2020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达到了美联储的通胀目标。去年8月,这一收益率一度触及1.16%的历史低点。
同时,10年期美债与通胀保值国债收益率之差——美国10年期损益平衡通胀率8日也一度触及2.21%,达到2014年最大水平;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近期也持续上行,维持在1%以上。
隔夜,5年期美债收益率与3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还达到了十年最陡。国债市场之外,国际油价连续多日上涨,隔夜更刷新13个月高位,也显示出市场对通胀的预期。
在市场人士看来,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预计新一轮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即将出台,而美联储也不会在短期内收紧货币政策。同时,一些市场人士已开始担心通胀高涨将冲击市场。
杰富瑞国际(Jefferies International)的董事总经理库马(Mohit Kumar)表示,美国财长耶伦有关财政政策的言论,以及参议院为财政刺激开启快速通道的消息,为市场打开了想象空间,风险资产和债券收益率将持续走高。
Toronto Dominion银行的全球策略主管凯莉(Richard Kelly)则建议投资者做空10年期国债,并锚定更陡峭的收益率曲线。
对冲基金大佬、亿万富翁保罗·辛格(Paul Singer)曾于1月发出警告称,美国为缓解疫情推出的数万亿美元刺激、工资压力以及极低的利率,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可能冲击市场。
“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通胀将再次在美国发生,但几乎无人对此有所准备。债券可能会出现非常突然且巨大的价格调整。”他称,“如果美国30年期或10年期国债收益率调整到3或4倍,将引起相当大的市场波动。”
就目前阶段,他认为以目前的收益率持有长期债券是“愚蠢的”。“没有哪家机构可以通过持有这些债券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们不再是针对股票投资组合的对冲。”他称。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12月的CPI数据为1.4%,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及市场的预期。这引发了人们对目标通胀前景是否能立即兑现的担忧和疑问。
对此,已经多年未公开现身、有“华尔街天才”之称的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在近期与高盛对冲基金业务全球负责人帕斯夸里耶洛(Tony Pasquariello)的一场对话中表示,目前最主要的投资主题是通胀相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想法。但由于政策制定者的反应可能会根据新冠疫苗效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最好采取一个投资矩阵。
德鲁肯米勒透露,他为了应对通货再膨胀,会做空长期美债,同时还在大宗商品领域拥有大量头寸,他还会做空美元。他称,由于美国政策与亚洲政策的反差,所以“非常非常”看空美元。
美官员无惧“高通胀”风险
美国里士满联储主席汤姆·巴金(Tom Barkin)8日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复苏仍需支持,并称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可能在今年导致通胀异常走高。
巴金预计,美国未来将出现短期的价格波动,有一种情况可能是“过度储蓄叠加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引发价格上涨”。
但他也指出,全球化和技术之类强大的反通胀力量都有助于压低价格,他只有看到长期趋势发生转变才会开始担心通胀问题,否则当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产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时,短期的价格飙升仅仅只是“有通胀倾向”而已。
稍早,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已表示美联储距离考虑退出还很遥远,也不会迅速加息。他还同时强调,经济衰退期间出台的财政刺激还不够,后续的财政行动是关键。
而力挺拜登新财政刺激计划的耶伦在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重申了挽救经济和就业才是眼下的重中之重。她表示,如果美国国会通过这一财政刺激方案,那么明年美国就能重新实现充分就业否则美国在接下来数年内的失业率都会很高。
此前,曾任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发表评论文章称,拜登的经济刺激计划雄心勃勃,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可能引发“我们这一代人从未见过的通胀压力,对美元价值和金融稳定造成一定的后果”。
耶伦回应称:“我的前任暗示过这可能会导致通胀走高,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是巨大的经济挑战,以及这个国家遭遇的重大创伤。目前美国民众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以及少数族裔,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风险。因此,美国需要出台一个足够大的刺激措施来全面解决这个问题。”
她还补充称:“我自己过去多年就在研究通胀,如果那种风险成为现实,我们也有足够的工具加以应对。”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