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诚但凡有贾玲一半真心 《唐探3》也不至于崩成这样


来源:虎嗅APP   时间:2021-02-19 09:42:01


原标题:陈思诚但凡有贾玲一半真心,《唐探3》也不至于崩成这样

作者:宅少

头图:《唐探3》海报头图:《唐探3》海报

“二流的作品,比广为流传的作品活得还久,其中有些根本不该问世,却赖着不肯死。”

——雷蒙德·钱德勒《谋杀的简约之道》

01

对于今年贺岁档,我本来是充满期待的。以为哪怕不如去年群雄混战,也该有一两个大出风头,来个一超多强。结果大年初二分数开出来,心先凉了一半。然后再等了三天,一看票房,除了《你好,李焕英》这个惊喜,其他一部能打的都没有,实在忍不住想说:“我国文艺创作者任重道远啊。”

根据目前的票房涨势就看得出来,在如今这个年味越来越淡、春晚越来越沦为BGM的时代里,贺岁档都快跃升为新民俗了。想必随着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以后贺岁档还会越来越爆,厮杀也会越来越惨烈。

这也是对我国电影从业者的一大考验。别弄得宣发铺天盖地,胃口吊得跟鲸鱼似的,给大家蒙进电影院收获的却是一番百味杂陈。继续看吧,显得自己很傻逼,不继续看吧,显得买票的动作很傻逼。特别有那么一种电影,你带着智商看也不是,不带智商看也不是。带着智商看,电影处处是漏洞;不带智商看,走出电影院,你觉得自己脑子有漏洞。

是的,这种体验主要来自《唐探3》。

之前王晶做客《圆桌派》聊老谋子的《长城》,说他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这片子不行了,要垮。如果你是一个“唐探系列”的忠实观众,那么你看《唐探3》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都不用看到三分之一就会自我安慰:

“大过年的,来都来了……”

今天来聊聊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些直观感受。如果还没看过《唐探3》,建议您保持一颗纯良、温暖、独立、愉快的心,不被外界言说左右,根据自己的心愿去判断要不要给陈导贡献一点票房。这个世界上,人跟人的口味差异很大,大家观影经验也不同。万一这个烂片很合你胃口,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万一还有人因为你拥护了陈导而贬低你的观影品味,那也很简单。

只需要像王老师在《顽主》里说的:

“好好活着,气死他们。”

没错,以下内容,是有大量剧透的。

02

有一说一,《唐探3》如果只是单独一部合家欢电影,口碑不至于崩裂到这个程度。

电影有搞笑,有动作戏,有能带着人往前走的剧情,还有那么大一帮子颇具话题的日本演员,如果抱着没有任何惊喜和期待的心态去看,也就凑合了。但很不幸,偏偏,它是“唐探系列”所谓宇宙观的关键章节。

而你看的时候,只会觉得被侮辱了智商。

经过《唐探1》的口碑、《唐探2》的票房大爆,加上唐探网剧的火热,所有粉丝都对这一部充满期待。就跟预告片里说的,密室、本格、东京、黑帮,这些元素弄在一起还不玩儿命嗨起来?此外,Q的身份揭秘和《唐探2》片尾野田昊那句撼山动地的“好难啊——!”也叫人胸中大鹿乱撞,再加上侦探林墨闪亮登场,《唐探3》将是怎样一场腥风血雨?

想想都让人觉得刺激。

结果,当你耐着性子看下来,你就会发现电影跟王宝强的那句台词一样:你以为是“东京热”,其实就一男澡堂。

首先,作为“侦探喜剧”,《唐探3》彻底遗失初心,忘了口碑怎么来的。到了日本这个推理大国,主干故事却不被案情推动。

《唐探1》一直建立在“寻找真相”的根基上。《唐探2》虽然加入了大量干扰因素,推理弱一点,好歹还是在“探案”。两部影片,线索不断在延展,案情不断被挖掘,最终吸引观众看下去。到了《唐探3》,线索,几句话就匆匆交代完了,推理过程,几乎为零。

都不够冲一次马桶的。

叫人忍不住想起《唐探2》里那句:

136分钟电影,笔墨花在哪儿了呢?

花在了铺垫Q的出场上。

好吧,也行,毕竟Q的身份揭秘是承上启下的任务。然而Q怎么出场?居然来了个什么鬼测试。打打相扑、撒撒傻币、猜猜36D,就引出个大boss。更可笑的是,大boss栽赃秦风,用的都是不过脑子的手段。

你一个常年霸榜的团队,在大本钟里喝着红酒,就想出来这么个“测试”?从《唐探2》和网剧就开始吹的天才推理高手,想出来的考验还比不上幼儿园奥数竞赛。

叫人忍不住想起《唐探2》里那句:

从主干剧情来看,《唐探3》其实有意识地继承了前两部的双线交织法则。《唐探1》里是“杀人案”和“黄金失窃案”偶然交织,造成一命两案;《唐探2》则是宋义“顺风车杀人”,把自己的谋杀嫁接到另一起命案(俗称阴阳五行修仙案)中,也是两案并行。

《唐探3》,显然也是打算把“黑帮大佬密室杀人案”和“与Q的对决(俗称长泽雅美水中浸泡绑架案)”融为一体。

很不幸,编剧的功课太潦草,无论让秦风说多少高大上的推理概念,搞多少花里胡哨的特效,也救不了两个案子的儿戏感。

在“密室杀人案”这边,所有线索都是彻头彻尾的敷衍,通篇三流推理桥段,没有任何惊喜可言。最令人难以信服的是,秦风一眼就能分辨出来的、毫无技术含量的线索,警方却一个都没掌握。屏风上少的碎片,警察没找到,黑帮死者尸体上的伤,法医忽略了。

看到这里,我终于才明白,陈导辛辛苦苦把剧组搬到了日本,不是为了突出本格推理大国历史多悠久、手段多厉害。

是为了羞辱人家办案效率低下啊!

高,实在是高。

而“与Q对决案”这边,栽赃手段之小儿科不提,剧情纯粹为反转挖坑。非得让唐仁吐一路回泰国,见见司机林墨,被张子枫推一巴掌,这才恍悟如何为秦风脱罪。结果回日本,野田昊来一句,我们早就有防备,脱罪的铁证我们是有的。还大言不惭地说,委屈你了,把你蒙在鼓里,让你跑了一趟。

从这段反转,你可以感受到导演深深的恶意,一种清新脱俗的傲慢和编不下去的理直气壮。他不是在对唐仁解释剧情。

分明是在对看电影的你说:“委屈你了,让你当了一回傻逼。”

这个反转的拖沓、无效和为了引林墨、张子枫光辉而从容的打酱油出场而强加其中,简直就是把观众的智商和情感当马桶搋子,而且花多大力气也疏通不了看完后淤塞反胃的恶心。只会让人反问陈导一句:“我跟阁下无冤无仇,阁下为何把我当傻子?”

主干两条线,就这么崩了。

但你以为这就是结束,并没有。

最后交代人物作案动机时,你才恍悟这不是一部“探案喜剧”,而是一部用心良苦的“杀人反战片”。原来凶手杀人是历史造成的惨剧。在前面扯了一大堆犊子后,秦风用五分钟就把谜底一股脑地交代了,完全没有线索的一步步延展,没有对观众情绪的调动。

而长泽雅美那个角色和她母亲的狗血桥段,才是最惊心动魄的。我们是真没想到日本战后这么惨,一个年轻母亲为了孩子一口饭非得跟流氓上床。郭敬明都不敢这么写。更不幸的是,长泽雅美的身世,居然要让一个语言不通的泰国警探不远万里跑去中国东北乡挖掘,这是什么精神?还是什么神经?

这时候,你再回头一想,一个语言不通的人都能确认的事,堂堂一个黑帮大佬,非要在跟女儿见面时扯人家衣服来确认胎记?

这是多怕女儿不恨自己?

委屈长泽雅美了,面对如此荒诞的杀人动机,在法庭上还能哭得撕心裂肺,演得仿佛这种事就跟真的一样。是我我就不行。

我直接就把剧本砸导演脸上。

03

主干剧情崩塌,再来看看佐料。

首先得夸陈思诚一句,在他想到“唐人街探案”五个字时,真是撞出了一朵大火花。“唐人街”的设定可以完美规避剧情审查,“喜剧探案”的形式又填补了我国悬疑片的一项历史空白。在这个壳子里,可以装好多好多有趣的料。

每个国家的唐人街,都可以嵌入当地华人和异乡元素。这在《唐探1》里做得就挺好。无论从摄影美学还是场景布置上,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运用得当,剧情上也可以增添光彩。很可惜,到了《唐探2》和《唐探3》,你会发现“唐人街”这个元素并没有啥实质性延展。无论在纽约还是日本,对异乡文化和唐人街采风都是走马观花、毫无亮点。

到了《唐探3》,完全就是凑场面。

回首《唐探1》,大概是经费所限,小而美,拍出来的场面都很具烟火气,充满了亲切感。到了2、3,那可就暴发户了,全是大城市追逐戏,地标建筑一日游。游就游吧,拍得还巨丑。看得我都不想去日本了。

你也不知道托尼贾存在的意义是啥

每次看街头追逐戏,你就以为王宝强乱入了低配版的成龙《尖峰时刻》。

场面越玩越大,可看性越来越低。

这个可看性的急速降低,只能归罪于陈思诚对王宝强的滥用。据陈导自己说,在写唐仁时,是比着宝强写的,觉得非他来塑造不可。当初《唐探1》拍摄,宝强腿骨折,全剧组等了他40天才开机。事实证明,在《唐探1》里,唐仁的塑造很成功。这个猥琐男人有惨淡的过往、机智的灵光,关键能扭转剧情(比如闯入警察局、开锁等),和秦风也有情感互动。

一望可知,唐仁的角色重要性,应该仅次于秦风,有自己的人物弧光。

但从《唐探2》开始,王宝强就逐渐沦为了工具,除了发情、发骚、开黄腔、街道追逐,对剧情的决定性推动,为零。

到了《唐探3》,更无聊,甚至为引出酱油角色跑回泰国。可见写剧本时,编剧团根本没想清楚角色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唐探1》之所以出彩,纯粹是因为当时唐仁是案件的“嫌疑人”,才对剧情有深度参与。

而一旦他脱离案情,变成 “秦风搭档”,除了发情、添乱、跑腿、打嘴炮,啥也不是。

当然,在陈思诚眼里,唐仁可能是“搞笑担当”。可惜事与愿违,关于笑料这部分,陈导的油腻感始终呼之欲出,无论是唐仁那句“好胸!”,还是电梯里面的殴打女护士,都显得低级、烂俗,更别提什么D罩杯。

较之《唐探1》双线叙事造成的荒诞笑果,这完全是一万多公里的全面大倒退。《唐探1》中,无论是柜子躲藏那场戏,还是后面医院火拼那场戏,多少有点《疯狂的石头》的感觉。到了2和3,就只剩下唐仁揩油和黑帮犯傻。“黑帮”这个元素,本来也是和“唐人街”元素一样得天独厚规避审查的绝好切入点,最终却只在《唐探1》里惊鸿一瞥。

再没开出狗尾巴花来。

“给了你机会,可是你不中用啊。”

唐仁这个人物也就剩下油腻了

而在角色的塑造、唐人街风情、搞笑点缀这些设计上全面倒退后,《唐探3》还失去了长进的绝佳机会。那就是主角秦风的成长。

按理说,都拍到第三部了,秦风不像唐仁是一个功能性极强的人物,对于他个人心灵深度的塑造,其实是推动和挖掘整个系列的支点。看过《绝命毒师》这部美剧的观众都知道,一个人的过往,塑造了他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选择,而个体的选择,则直接导致了接下来剧情的走向。

秦风这个角色,一开始什么样,后来还什么样。片头那段梦境,我还以为这一集要讲一讲他的心魔,来个黑化之类的桥段,结果完全没有。没有就没有吧,关键他和Q在狱中对话那一段,本来可以成为重头戏。因为到这里,“唐探”开始所谓价值观探讨,正派和反派之间,需要一个价值对立。

没有两极价值观的剧烈碰撞,就无法挖掘人物的内心支撑。显然,陈导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明白了也做不到。所以秦风和Q私下里对峙的那场戏,本该成为全剧高潮,成为观众窥视秦风心灵的最好窗口,也该成为“唐探系列”两个阵营对话的序幕。

结果呢,刘昊然跟浅野忠信你一句我一句,对台本一样就把价值交锋给敷衍过去了。你无法清楚洞察秦风内心最坚定的部分。

这就直接导致片尾上价值的漫天烟火显得那么虚假、那么俗气、那么不知所云。

张子枫就是为了打个酱油

看看《复联》宇宙里,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人物的。看看《钢铁侠》和《雷神》是如何一点点从残缺不全的英雄,成长成一个真正英雄的。再看看关于正反派之间的价值观交锋,是如何一步步势不两立的。秦风作为“唐探系列”的精神立足之本,怎么能显得如此白开水?

价值动机,全靠嘴说?

你至少应该在一次次探案过程中,达成和外部世界的碰撞和对自身的反思吧?

不求你学诺兰的《蝙蝠侠》,你学学《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和张东升也行。

据说陈导当初拍《唐探1》,在飞机上给每个人物都写了小传。我估计那小传写得也不怎么样,挖掘得也还不够深。

否则人物不可能这么扁平。

广大粉丝们,咱别动不动“唐探宇宙”了。

先让陈导把村里那点事儿整明白吧。

04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陈导一无是处。

相反,陈思诚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有想法,有一定的实力,还有野心和运气。但也恰恰是因为这些东西都给了他,让他过得太顺了,导致陈导很喜欢高估自己的实力。然而,群众的智商和眼睛,都是雪亮的。

才华这种东西,其实和谎言是一样的。

俗话说,你可以在所有时间欺骗一个人,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欺骗所有人。

但你就是不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人。

不信陈导你问问去年年底道歉的那两位。

陈思诚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的前半生。还在沈阳读书时,他就是文艺骨干、风云人物,自视甚高。1996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谢晋恒通学校,成为赵薇的同学。两年后,又以第一名成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跟郝蕾师出同门。由于年少轻狂,大一时迟到、打架,导致勒令退学。两年后,陈思诚考北京电影学院,又顺利通过一试、二试,因为打架前科而被退录。结果呢,人扭头又去考中戏,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中戏网开一面给录取了。

全国所有量产明星的院校,换你回回去考,回回考第一,你也嘚瑟啊。

所以陈思诚还在学校时,跑去剧组串戏,就敢跟导演叫板,现场改词儿。而且大三就演了《法官妈妈》,还拿了华表最佳新人。后来毕业大戏他没拍,为了留在北京,跑去拍戏赚钱。不得不说,陈思诚是个对自己和现实认知极度清醒的人。那时他没钱,所以不挑剧本,烂戏也拍,为的就是在北京落脚、扎根,在这个行业里先活下来。

不像秦昊那种,毕业几年都不拍戏。

他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特别是:非常清楚需要放弃什么。

拍完《士兵突击》后,兰晓龙拉着这帮兄弟去拍《我的团长我的团》,但他觉得没意思,没有突破。再拍一部军旅片,意义在哪儿?就跑去拍娄烨《春风沉醉的夜晚》。剧组一直没开,几经困难才把人凑齐,但陈思诚一年没接别的戏,完全等娄烨。最后他跟着娄烨去了戛纳,拿了个影帝提名。

非但如此,当王宝强还在经营自己的演员名声时,他就开始写剧本、找投资了。08年写了个《奇迹》,讲一个拳手的故事,胆子也大,准备让姜文演,不幸黄了。正值奥运会开幕,看着繁华北京,陈思诚心下一动,回屋一个半月,写了个《北京爱情故事》祭奠青春。跟投资人聊,就一个要求:“这部电视剧,我得自己来导。”

《北爱》大火后,好几个卫视的领导找他,希望他和佟丽娅再来演两部爱情电视剧,最高价格开到一集一百万。话说得也明白:“你再弄两部,江湖地位就出来了。”

但陈思诚野心比这大多了。心说我再弄两部爱情剧,最大的江湖地位也无非就是成为一代爱情电视剧导演罢了。于是推掉百万片酬的诱惑,一门心思想着怎么弄电影。

他先是拿《北爱》电影版试手。此后恰好广电有个项目,让他和肖央、郭帆、宁浩等人去好莱坞考察学习。在美交流时,陈思诚就考虑做IP。后来在泰国拍戏期间,突然想到“唐人街”这个概念,就写起了《唐探》。

做电影导演的初衷很简单,演员,总是被动的。而像陈导这种性格的人,希望掌握主动。老天爷眷顾啊,一个《唐探》出来,梦想成真。回顾成长之路,陈思诚确实属于该抓的抓、该舍的舍那号人,清醒、现实、有欲望和能力,从考学到成为爆款导演,每一步都踏得极准,还都成功了。

一顺百顺的人,难免会过度自信。

陈导自中学起就看了无数武侠小说和世界名著,底子很厚。到了大学,又熟读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什么余华、苏童、贾平凹、刘震云门儿清。所以对剧本创作,抱着跟另一个陈导(凯歌)一样的高度文学自信。写完《北爱》《唐探》两部爆款后,又研究了大把大把的民国资料,埋头写《远大前程》。

跟记者侃侃而谈的时候谈及此剧的剧本创作,用了一个生动的对比:“三部共100万字,相当于陈忠实写一个《白鹿原》。”

很不幸,《白鹿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远大前程》在豆瓣上才6.5分。可见钱钟书那句话确实是有道理的:“我们时常把创作冲动,误会成创作才能。”

电影《北爱》的评分也不高,刚过及格线。看完《唐探2》《唐探3》,有人甚至怀疑《唐探1》到底是不是陈思诚写的。我不建议如此彻底地推翻陈导之前的才华和创作果实。

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陈导膨胀了。

因为中国影史上拍过一部口碑佳片但后续片子突然就不行了的导演(不,不是不行了,是断崖式的不行了),只剩下你们所知道的拍《霸王别姬》那位。恰好那也是一个创作高度自信、人格高度自恋的人。

如果真是因为过度自信带来的恶果,我建议陈导要好好向贾玲学习学习。

05

贾玲的人生,就不像陈思诚那么顺。

首先出身上,就不比陈思诚是干部子弟,人家只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女儿,因为有一点表演天赋,考上中戏,成了陈思诚的校友。陈思诚进的是正儿八经的表演班,第一名。贾玲考的却是中戏大专班,第二次才考上的。

当然,本来贾玲也考上了戏剧班。结果学校打电话到家里,是她妈李焕英接的电话,校方问到底读哪个。李焕英觉得女儿比较有喜剧天赋,就让她读相声班,成了冯巩的徒弟。

结果这一读,让贾玲走了不少辛苦路。

毕业后,贾玲北漂,住的是几百块钱的地下室。当时她姐一个月工资一多半都给了她,在北京依然吃不饱。住的地方,进屋一张床,大冬天连个暖气都没有,房子小得根本没法儿落脚。后来还是冯巩偶然间看到她经济困难,才带着她在外面走穴赚了几万块钱。

她北漂那段时间,她姐在老家给找了个公务员工作,非要让她回去。贾玲不甘心啊,一年又一年地拖。拖久了,最后她姐都急了。贾玲没办法,只好跟冯巩打电话。

冯巩这才跟她姐吃了颗定心丸:“这孩子有天分,千万别浪费了,你放心,她在北京,混不出来我管着。”

相声时期的贾玲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女性在相声行里不好混。贾玲最开始捧哏,总是说些片儿汤话,觉得没意思。开始跟师兄王彤说“夫妻相声”,年纪轻轻,演男女之间的俏皮话。在北京相声大赛上“力压”郭德纲拿了第一名。但这并没起到什么实际性作用,一来相声不景气,二来不管你说什么,女性在相声舞台上都放不开手脚。又要端庄又要好笑,太难了。

后来王彤也不想跟她搭伙了。

沉寂了一段时间,贾玲才找到白凯南,想从形式上突破,弄个“酷口相声”。那些年在剧场里说,一场才一两百块,也难以维持生计。后来是姜昆把他俩的《大话捧逗》推荐上春晚,出场费才涨起来。基本生计是可以解决了。但说了几年,还是没辙。

想靠相声成名成腕儿,太难。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喜剧江湖里,女性要伸展拳脚,要不过分招人讨厌,还把观众逗乐,非常考验分寸的拿捏。贾玲相声班里的女同学,一个个都先后离开了这片江湖。

也就是她,咬牙坚持住了。

命运转折点,来自芒果台的《百变大咖秀》。通过在节目里不断“突破底线”的“自毁”模仿,又是变阿宝又是变火风,贾玲建立起观众缘。当时,她爸都觉得太过了,说别为了赚钱这么委屈自己,冯巩也老说她。但贾玲没想那么多,想的是如何能在舞台上站稳脚跟。后来去《喜乐街》,又帮贾玲收获了一票粉丝,终于给自己打上了辨识度。

贾玲模仿火风

也就那阵儿,她决意离开相声。

当年相声江湖已经被老郭包圆了,小品嘛,她又不喜欢煽情的。要不是因为看了一些韩国的搞笑节目,发现小品还能这么做,贾玲日后不至于成立什么“大碗娱乐”。

好几次,她差点都离开了。

那十年北京漂流里,贾玲穷过、受挫过、被嫌弃过,不但放弃了公务员工作,还几次放弃了男朋友,不断地“自毁形象”,只为追逐梦想。

这些坎坷,是咱们陈导无法体会的。

尤其是最大的伤痛,大一那年,母亲离世,一度对贾玲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那之后我觉得自己再也无法真正快乐了。”

为什么?因为每每想到自己跨过那么多艰辛,终于功成名就,受那么多人喜爱,赚了那么多钱,母亲却无法眼见一切、同享这份成功带来的快乐,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报答对母亲的爱,贾玲就心如刀绞。

成功来得越不容易、越猛,贾玲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亏欠感,就越多、越汹涌

这也就成了《你好,李焕英》创作的原动力。

那是“大碗娱乐”第一部小品,改了无数遍。贾玲在《喜剧总动员》舞台上表演时,哭得稀里哗啦,释放出巨大的个人能量。

说白了,这几天电影《李焕英》的票房逆袭,无非也就源自于贾玲个人生命能量的巨大释放和个人情感的巨大投注。咱们贾导在微博上呼吁不要剧透,关于《李焕英》的剧情,这里就不多说。只说说个人观感。

电影整体的感觉还是过于稚嫩了一点。前半部分的笑点都比较细碎,倾向于小品化,包袱没有那么脆那么响,属于及格线。至于电影语言之类的,可以自动忽略了。在包袱的设计、巧思上,微等于低配型《夏洛特烦恼》。个人感受,好笑程度还比不上《西虹市首富》。

一言以蔽之,在剧情的节奏上,在笑点的完成度上和与故事的衔接上,还可以更好。

但在后半程,由于一个巨大的情感旋涡的逆转,使人完全忽略了那些缺陷,反而前半部分你看上去觉得温吞水的地方,显现出了汩汩温情,那些本来冗余的镜头,突然多了色彩。

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得益于贾玲个人情感的巨大能量。这一能量,又恰恰朴素地关涉到观众对于“亲情”的强烈共鸣。

有一说一,抛开剧本层面,从电影质感上,《唐探3》显然比《李焕英》更像一部合格成熟的工业化作品。但《唐探3》在创作文本上的粗糙、敷衍,可以说被贾玲一颗真挚的心打得体无完肤。因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献给观众的,也是献给母亲李焕英的。

更是献给贾玲自己的。

我不能说贾玲电影拍得有多好,但肯定可以说她创作的态度有多真。

就这一条,就把《唐探3》摁在地上了。

至此,就不得不重申以前引述过无数次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所以说,陈导啊,你可别当我们是傻子。

据说《唐探4》,陈导就退居幕后,不再执导了,要去拍科幻喜剧《外太空的莫扎特》。

以陈导百亿导演的口碑,电影估计又要大卖。但以他六脉神剑式时灵时不灵的才华和拍《唐探3》时的态度,好不好看就不知道了。

陈导喜欢为电影发声,也爱谈论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如此宏大的人生命题,那么写剧本时,千万多跟贾玲学习学习,保留一颗真心。

尤其在自信心膨胀前,多念叨念叨乔布斯生前留给这个世界的那句名言: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