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八贯通”年底实现,未来这些线路也有望“贯通运营”
地铁车厢内有多拥挤就应该缩小行车间隔?哪些线路可以“贯通运营”?车站夏季超过多少度就要改造空调系统?什么样的地铁站需要加装电梯?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除了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贯通运营的1号线与八通线外,未来,北京多条地铁“首尾相连”的线路也有望实现“贯通运营”,不用多换一次车了。
这些“首尾相连”的线路未来有机会“贯通运营”
北京各条地铁线路建设年代不同、标准不一,近年来客流压力不断攀升,列车、站台、设备亟待升级改造。今天上午,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公布了北京市交通标准化技术文件——《城市轨道交通既有运营线路设施设备改造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集中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线路中所涉及的改造情况进行详细划分,并明确可以进行升级改造的标准和条件。
随着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的不断延伸和织补,一些连接郊区与中心城区的大客流线路存在乘客必须“多换乘一次”的情况,影响通勤效率。为此,《征求意见稿》提出,“当一条线路的终点与另一条线路的起点共用同一车站时,如确有大量跨线客流需求,经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应进行线路贯通运营改造。”
记者注意到,根据北京市的规划,今年1号线和八通线将实现贯通运营。其实,类似的线路在北京还有很多,像是西部地区的S1线与6号线,西南部地区的燕房线与房山线,东南部地区的亦庄线和5号线,都属于首尾相接的线路。其中,也有不少线路存在换乘客流量较大、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的情况。
像是在阎村东站可以同台换乘的燕房线与房山线,早在2015年的建设时期,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未来要实现“贯通运营”的计划,不过由于当时正在建设中的燕房线采用的是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与房山线的信号不一致,需要进行信号改造工作,两条线路的“贯通运营”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布燕房线与房山线贯通运营的具体规划。
按照《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改造条件和思路,未来,北京或许还有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实现“贯通运营”,市民的出行体验也将不断提升。
出入口、换乘通道提升高度≥6米应设电梯
近年来,随着地铁系统内无障碍设施的补齐完善,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地铁站出入口处安装了电梯,或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征求意见稿》给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当出入口通道或换乘通道内提升高度大于、等于6m均未设置自动扶梯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应至少在一个出入口通道或换乘通道内增设自动扶梯或无障碍电梯。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地铁站的换乘通道和站台站厅层的连接通道处,还存在“无障碍设施的空白”。比如,崇文门站5号线换乘2号线就没有电梯,乘客必须上一段比较陡峭的楼梯才行,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前往北京站乘坐火车的乘客,拎着行李箱爬台阶更是不方便。
为此,《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可以改造、加装电梯的标准:当站台至站厅提升高度大于、等于5.1m均未设置自动扶梯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应至少在一处增设自动扶梯或无障碍电梯;当出入口通道、换乘通道或站台至站厅提升段均未设置无障碍电梯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宜至少在一个出入口通道、换乘通道内或一处站台至站厅增设无障碍电梯。
列车满载率常态化超过120%,应缩小行车间隔
根据《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2019年运营报告》披露,2019年时,北京有6条线路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列车满载率超过120%,最大断面列车满载率为134%,为4号线-大兴线。
对于乘客关心的列车运行效率和车厢拥挤度问题,《征求意见稿》也给出了解决方案。当早晚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列车满载率常态化超过120%时,应采取改造车厢内部空间扩大载客量,增购车辆、改造信号及线路折返条件缩小行车间隔,扩建站台增加列车编组等措施提升运力。
那么,“早晚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列车满载率常态化超过120%”这一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
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中提出,这主要是综合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6年《地铁列车定员、车站规模动态计算方法及其标准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2019年运营报告》等资料中对于超员状态下的车厢满载率的计算方法而确定的。
地下站台温度超过29℃,宜改造通风空调系统
“站台上冬天冷、夏天热”是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线路和地面线路的常态,每到酷暑时期,常常会出现乘客因车站内过于闷热而感到不适,甚至中暑晕倒的情况。
对此,《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当地下车站站厅夏季温度超过30℃,站台温度超过29℃;地面车站站厅夏季温度超过35℃时,宜增设通风空调系统或对原通风空调系统进行改造。
对于车站内的空气质量问题,《征求意见稿》也进行了规范。当地下车站公共区空调系统新风量小于20m³/(人*h)、二氧化碳浓度大于0.15%时,宜改造空调系统并加大空调系统新风量;当地下车站公共区可吸入颗粒物大于0.25mg/m³时,空调及通风系统宜增设过滤设施。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