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吉利与沃尔沃启动合并 不影响回A计划
本报记者龚梦泽
时隔一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合并重组计划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2月24日晚,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已与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尔沃”)达成最佳合并方案。双方在保持各自现有独立公司架构、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在汽车“新四化”(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面深化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真正实现业务整合的最大价值,进而强化科技优势。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2月份,吉利汽车曾发布公告称正与沃尔沃汽车探讨重组的可能性,但受吉利汽车回归A股影响,该合并计划一度被按下“暂停键”。根据当初的计划,重组后沃尔沃汽车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并考虑未来在瑞典上市。而此次双方的业务合并主要是在汽车“新四化”等领域的深化合作,却未涉及到股权及资产。
对此,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此次的合并计划打消了吉利汽车股东对于沃尔沃股权并入,从而稀释吉利汽车股权的担心,但又可以让股东享受到两家公司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也不会对吉利回归A股的计划产生影响。
沃尔沃汽车集团CEO、总裁汉肯·塞缪尔森对于上述合作也予以了充分认同。他表示,业务合并不仅可以享受到股权合并的好处,还不用承担股权合并带来的负担,我觉得这是对于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最好的方案。
“此次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进一步整合业务,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协同关系,能达到最佳合并效果。未来双方将在保持现有独立公司架构、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继续拓展、深化及融合合作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一步深化“新四化”技术合作
从此次公布的深化合作方案来看,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双方将重点聚焦汽车“新四化”技术,在动力总成、三电技术、高度自动驾驶等业务领域进行合并及协作,具体内容包括合并动力总成业务、共同开发下一代纯电动专属模块化架构和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扩大联合采购范围和规模,以及在海外销售渠道和售后网络等领域实现战略协同等。
据了解,双方以股权合并形式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动力总成公司的使命,就是开发新一代的双电机高电压的混合动力系统,产品有HEV、PHEV,搭载在沃尔沃、吉利品牌和旗下其他品牌使用。新公司正在做前期的工作,将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合并,并实现运营。”安聪慧表示。
在电气化领域,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双方在目前共享共用SEA浩瀚、SPA2电动车架构基础上,同时已启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的开发。“吉利控股来负责对平台架构费用的支持,使用平台的品牌可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支付技术转让费用。”吉利控股CEO李东辉对记者表示。
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双方将基于各自已有的研发成果和经验,由沃尔沃汽车旗下自动驾驶软件开发公司Zenseact牵头,共同开发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自动驾驶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沃尔沃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吉利汽车也在国内率先上市了L2级自动驾驶汽车,并且有清晰的自动驾驶路线规划。”据安聪慧透露,上述高度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研发中。
此外,双方还将实现渠道及售后的协同与资源互补。目前,双方合力打造的领克汽车已于去年底正式进入欧洲市场。首批出口欧洲的领克产品目前正在运输当中,预计今年4月份开始交付。安聪慧告诉记者,领克汽车之所以能够快速进入欧洲市场,除了产品、技术方面等优势,离不开沃尔沃在欧洲的销售和服务资源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双方深度合作带来的协同效应。
各品牌保持独立共享集团资源
事实上,此番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并后,旗下各个品牌如何协调发展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下一阶段,各品牌还会保持相对独立。各品牌围绕各自的定位参与竞争。而在基础技术研究,基础架构开发,通用技术研发等层面进行协同,最大程度共享集团资源。”安聪慧表示。
回望吉利与沃尔沃牵手的十年,双方可谓彼此成就,改写命运。2010年,以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为起点,吉利凭借沃尔沃的技术“背书”,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时至2020年,吉利全年累计销售132万辆汽车,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品牌销冠;反观沃尔沃,也因为牵手吉利逐渐走出低谷,并快速成长为全球豪华汽车品牌。2020年,沃尔沃不仅以7.6%的增幅跑赢国内车市大盘,16.63万辆的销量数据还创下了有史以来全球单一市场的最高销量。
记者获悉,吉利已将2021年设立成科技转型与智能电动车发展的全速发展之年。可以预见,随着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进一步整合,实现电动车核心技术共享、共同研发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等,必然将进一步增强吉利汽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实力。
而作为合作的另一方,沃尔沃也将在深度合作中获益,未来可以有机会探索资本市场的各种方案选项,有望实现IPO宿愿。对此,汉肯·塞缪尔森称:“沃尔沃汽车有可能去接触资本市场,但目前还暂未作出决定。”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