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牛正酣”?
本报记者/陈嘉玲/北京报道
牛年春节以来,大宗商品市场迎来一波红红火火的上涨行情。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和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一边是市场热议“商品超级周期真的来了”,一边则是对通胀预期和宽松货币政策提前转型的担忧。与此同时,大商所、郑商所2月25日发布市场风险提示函,提醒投资者注意近期市场价格波动,并理性合规参与期货交易。
在此背景下,此轮大宗商品上涨行情究竟会持续多久?
疯涨逻辑
截至2月26日,布伦特原油期货收盘价66.88美元/桶,刷新2020年1月以来新高;伦敦LME期铜价格突破9300美元/吨,曾触及201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9617美元/吨;铅、锡等工业类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国内期货市场方面,多数品种收涨,NR、PTA涨停。其中,20号胶创上市以来新高,EG涨超7%,橡胶、短纤等涨逾5%,沪铜、焦煤等涨超3%。
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回暖以及持续宽松的流动性,是此轮大宗商品市场红火的关键逻辑。
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广和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刺激政策,国际机构最新经济展望调高了全球经济增速。世界银行最新预测认为,全球经济2021年将增长4%,其中美国为3.5%,欧元区3.6%,中国7.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上调全球增速预期至5.5%,预计中国有望实现8.1%的增速。
流动性方面,2020年3月份以来,宽松货币政策在此前量化宽松背景下继续“放水”,主要经济体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数据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由2019年末的4.2万亿美元狂飙至2020年末的7.4万亿美元,扩表3.2万亿美元。据IMF统计,2020年发达经济体财政刺激政策规模占GDP比重平均达到了12.7%。
供需关系是理解大宗商品此轮上涨的另一关键角度。
以铜为例,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2月17日公布的报告,2020年全年全球铜市供应短缺139.1万吨,较2019年全年短缺38.3万吨,缺口显著扩大。同时,2020年12月末报告库存较2019年12月末水平减少7.6万吨。
“坚持拿稳油铜”的高盛,在最新研报中亦重申,全球铜市正面临十年来最大供应短缺,未来几个月铜有“很高的风险”陷入供应赤字状态,并将12个月的铜目标价调至10500美元。
有分析师指出,“需求也在提升,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快速发展,将带来铜、镍、锂的需求激增。”根据国际铜业协会报告,平均每部燃油车用铜量为23千克,电动汽车则为83千克。
此外,由于市场预计3月4日举行的主要产油国会议将考虑增产问题,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2月26日清晨收跌0.24%,终结连续三日上涨走势,从13个月高点回落。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属于需求方;中低收入国家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属于供给方。由于疫苗推广、复工复产、经济重启进度不一,两类国家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供求两端的错配,从而直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另外,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备受市场关注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2月25日晚上一度上冲1.61%,已经轻松超越此前市场对2021年底10年美债收益率1.48%的预期目标。
除了供求、流动性等基础因素外,投资者应对“再通货”的投资策略也成为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原因,“通货再膨胀交易”成了近日市场的“热搜关键词”。中美10期国债收益率不断上升、高估值股票下跌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飞涨,反映市场从通缩预期转向通胀预期。
还能涨多久?
随着开年以来的上涨行情,市场上关于新一轮商品“超级周期”的讨论热烈。
据外媒报道,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夫·柯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油市场处于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之中,虽然目标价格为每桶65美元,但是存在进一步大幅上涨的风险。他同时表示,铜价已回到上个周期的位置,而现在还没有开始讲述全球电气化的能源转型故事。铜是唯一能够按照所需速度传输电力的金属,所以他真的想知道一些大宗商品到底能够涨到多高。
记者梳理获悉,根据加拿大央行经济学家开发的商品价格指数(BCPI),自1899年以来,曾出现四个明显的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第一个周期是1899年~1932年,恰逢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第二个周期是1933年~1961年,伴随“二战”前全球重整军备;第三个周期是1962~1995年,始于欧洲和日本的再工业化;第四个周期是1996年~2011年,伴随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
相较于历史上的超级周期,有市场分析认为,大宗商品进入新一轮“超级周期”都伴随着新的、长期的经济增长点,而这一次全球经济似乎并没有出现能够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是从2020年的低谷反弹。
“经济边际改善对于风险情绪的提振,刺激政策对通胀预期的提振,再加上今年以来美元持续处于低位,共同推动这轮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王静文表示,“这轮上涨不会出现新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而是重演2008年危机后的行情。”
彼时,为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开启多轮量化宽松,美股、美债收益率、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都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其中,铜、油、白银等持续飙升到2011年上半年,直到欧债危机爆发。
王静文进一步分析指出,2008年之后的商品行情,从低点到高点有两年时间。个人判断,这一轮行情也可能会从2020年二季度到2022年上半年结束。
“判断依据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增速在2021年达到高点,2022年即开始回落,需求不会特别强劲;二是新兴经济体会在2022年恢复至正常状态,供给短缺会逐渐补足;三是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望在2022年边际收紧。”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春节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以及美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也引发市场对美国通胀和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担忧,这也是大宗商品上涨行情持续的影响因素之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重申“鸽派”立场,安抚市场对国债收益率上涨的疑虑,他称国债收益率的上升“彰显了对经济复苏的信心”。
“本轮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更高。疫情后美国经济与市场的绑定更深,同时美国政府债务率创历史新高意味着美联储其实‘易松难紧’。”兴业证券研究2月24日在《大宗商品涨了,什么时候起通胀?》的报告中指出,在2009年~2011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周期,价格上涨到美联储担心通胀从而态度转“鹰派”立场的时间约有 8~11 个月的时滞。在当前情况下,本轮美国核心通胀上升到联储态度变化的时滞可能更长,考虑到二季度基数导致的美国通胀上升已在预期之内,三季度可能是市场与联储博弈的时间窗口。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