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及专家畅谈2021年全国两会十大财经热点


来源:证券日报   时间:2021-03-03 08:43:27


原标题:【2021年全国两会专题报道】代表、委员及专家畅谈2021年全国两会十大财经热点

文 | 闫立良 朱宝琛 王丽新

贾丽 李正 郭冀川

“十四五”直接融资比重

要“升”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表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将释放新的经济信号,相信“十四五”擘画的“任务书”和“施工图”一定能如期实现。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我国“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就需要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快注册制改革,让企业上市更加规范,并加强VC和PE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这些产业更好地发展,从而实现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直接融资比重提升过程中的关键是让资金落到实处。”

他认为:“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跟上,在当下应该考虑如何能够形成实体经济企业的价格和信用评估机制。在价格评估机制上,明确如何对轻资产企业进行估值。在信用评估机制上,构建一个体系让中小企业有自己的信用标准。”

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直接融资将降低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贡献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6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依旧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直接融资将带来多条融资通路。直接融资的发展,也将激活技术研发的动力。民营企业的创新不仅可以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是技术积累的重要基因。”

注册制改革

要稳步在全市场“推”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注册制相继在科创板、创业板试点,并且稳步推进,探索建立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发行定价市场化程度、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大幅提高。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多次就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表态。

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推行注册制一方面让更多优质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现有渠道有更多投资标的进行选择,在制度上保障及促进资本市场发挥市场根本功能。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教授韩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市场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将深刻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微结构,改变市场参与主体的权责分配和行为,促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形成投融资良性循环的良好生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投资者保护工作

要“实”

中国结算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新增投资者209.43万,同比增长161.57%。由此,1月末投资者数量达到了17986.92万。

数量众多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发展之本。开展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升投资者信心,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础,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事实上,在推进投资者保护方面,监管层多措并举,从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惩戒、信披制度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完善了投资者保护体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监管层从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全面梳理分析上市公司退市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当前退市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改革措施,在全市场开展退市制度改革。因此,在退市常态化将成趋势的背景下,投资者保护工作如何做到位,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从监管层的表态来看,这一问题早已经引起重视,比如,要提高我国退市机制的适应性,要通过重组一批、重整一批、退市一批,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推动投保机构代表人诉讼制度尽快通过典型个案落地,实现市场出清与保护投资者的双重目标。

“退市常态化下,投资者保护工作更为重要。”韩乾表示,监管部门应狠抓上市企业信息披露的公开、准确、及时、充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断完善投资者集体诉讼制度,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积极引导投资者通过专业金融机构间接参与市场投资。

他同时表示,对投资者自身而言,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树立理性投资的正确观念。

“双循环”

要靠创新“带”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业要在全球展示自主品牌的影响力。她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的研发中心。在拉内需、促循环上我国有一些政策上的调控,以产品技术升级“带”动“双循环”更好地“转”起来。在好的环境下,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真正掌握核心科技,与地区建设相结合。

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正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涵和意义,积极参与进来,借势发展。无论是不是外向型企业,都立足于国内巨大市场和战略纵深,提升产品服务的品质。同时,企业正在加速转变动力,让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变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注重借力资本市场来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业务布局,推动数字化转型。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存量资本规模巨大,在保持经济合理增速的同时,从宏观角度讲我们要实现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产业层面来讲,我们面临着进行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历史性任务。这就要求资本市场去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把创新活力激发出来,把产业运行效率提起来,把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上。”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是大趋势,新基建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十四五’期间,产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当前,国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新基建的到来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此外,新基建还将持续深化场景互联网的建设,场景互联网和智能供应链将会是零售企业的投资风口。我们希望能够在新基建的加持下,加快推进仓储物流供应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并与运营商等合作方推进5G在零售领域的战略应用和创新发展。”

解决“卡脖子”问题

要“攻”

一场关键技术的“卡脖子”攻坚战已经打响。2020年12月16日至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省级地方两会上,各方群策群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科技创新产业成为各地发展重点。中国在“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进程上不断提速。

“卡脖子”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在如何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出现在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中。

董明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格力在空调领域自主创新,已经掌握核心科技,但我们同时看到,在很多关键的、高新的核心技术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完成,需要重点加大投资。我们依然有漫长的路要走,需要冷静地去做更多的投入、去研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长虹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应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力度,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突破‘卡脖子’。长虹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加快布局,转化成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在相关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周锡冰认为:“在‘专利技术’向产品的转化中,有资本的助力就如虎添翼。资本力量为企业提供雄厚资金来源,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提升高科技企业以及基础研究型企业的集聚效应,真正地打破他国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卡脖子’问题关乎国家的创新战略,需要高尖端的技术,以及配套的法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卡脖子’问题需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的技术研发,既可以解决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又降低了相关的研发费用。”

实现“30·60目标”

要“啃”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即“30·60目标”)。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政府、社会、资本市场、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协作,做好“啃硬骨头”的准备。

“比如通过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推进碳达峰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碳排放交易进行更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企业进行投资,以达到碳中和目标,这方面需要从上到下多方面共同推动。在碳捕捉和碳存储方面,虽然有些企业有相关业务,但是由于目前尚没有合适的交易市场,所以这方面的发展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郑磊说。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从整体来看,针对实现“30·60目标”,我国早已开始在金融市场层面进行了多方面部署。比如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等。

另一方面,作为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高能耗产业企业的做法与态度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在A股市场当中,已有不少上市公司在为此积极进行着筹备工作。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机械院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力体系在响应实现“30·60目标”时应关注三个重点领域。“第一,在发电结构上,提高光伏、风能等零碳电能所占比重;第二,通过应用数字信息智能等新技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第三,提高总体电网和分布式电网的信息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认为,应继续加大环保普法宣传力度,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要推动形成“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主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众积极参与、司法有效保障”的多元共治环境治理格局,不断提升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水平。

企业债务风险

能“控”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将会维持稳健水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

因为今年货币政策强化精准滴灌,直达实体经济,桂浩明认为,一些出口型企业会受到货币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需要谨慎应对这类企业的债务风险。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近3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累计处置不良贷款5.8万亿元,超过之前8年处置额的总和。桂浩明表示,目前企业债务情况稳定,可以重点关注企业信贷规模变化,因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未来社会融资还会与信贷做更深度地协调配合,企业信贷融资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避免出现资产泡沫和金融市场过高杠杆等情况,所以那些依赖大规模投资建设的项目型企业会受到制约,通过大型建设拉动经济发展的粗放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创新推动。

由于货币政策稳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入会出现一定变化,因为企业上市融资需求旺盛,流动性注入有望通过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传导,IPO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会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

“房住不炒”把关

要“严”

今年地方两会声音中,多地重申“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精简表述下,多地频繁祭出“堵漏”政策,在打击投机、炒房的同时,也有利于稳定预期。

实际上,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以来,各地调控政策的目标几乎都未变过,体现出了一致性和连贯性,也传递出监管层贯彻“房住不炒”的决心。此前,个别地方曾试探过“房住不炒”的底线,但很快就被叫停。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从调控端、金融端以及土地端出击,灵活祭出政策组合拳,传递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方向预计未来5年都不会改变。”中指研究院研究总监曹晶晶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过去调控的短期目标聚焦让市场回归理性,接下来将会不断在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近期热议的土地出让“两集中”政策就是“稳地价”的有效手段。

“这是土地供给端长效机制的重点内容。目前,金融端已经建立了‘三道红线’‘五类分档’的制度,调控端建立了一城一策,土地端也要建立。”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土地和金融端的机制建立了,源头上的长效机制就建立了,这对于未来管控房价的意义重大。

此外,规范发展长租房、增加租赁住房土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也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着笔较多的内容,海南等地还明确提出“出台租购同权办法”。

正如此前贝壳研究院首席分析师许小乐向《证券日报》记者所表示的,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要注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可以说,过去几年,楼市调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接下来需要在这个成果之上,多措并举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构建。既不能让投机的炒房者扰乱市场,也要让有真实购房需求的人“有其屋”。

新基建投资

要“准”

“我国对于新基建的部署应该紧紧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夯实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以及产业技术基础等三道红线‘工业四基’的基础上,促进工业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和升级。”宋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郑磊表示,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应主要围绕新能源充电桩、高速轨道交通和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类项目。比如区块链,数据中心,由于数字经济转型十分迫切,在增长压力之下,需要增加新基建投资强度,以便创新科技企业的产出能够尽快填补传统产业减速形成的缺口。

宋嘉认为,新基建在创新驱动发展及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的攻关上,应坚持市场需求牵引、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激发和释放企业创新力。

“目前区块链、云服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都进入了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有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发展得还不够充分,目前多个地区将区块链和数据中心作为主要基建领域,也体现了这种客观要求。”郑磊认为,5G应该加大和加快建设,有些文化娱乐消费领域的产品,比如VR、AR、XR技术需要5G支持,这些领域的应用可以扩大消费,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精神消费的需求。

国企国资改革

要纵深推“进”

为抓紧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国务院国资委近期表示,力争今年年底前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继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资产布局等重点任务外,今年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工作有望加速。

由于国家鼓励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上市,吴刚梁预计,今年将会有不少已经完成混改任务的“双百企业”在A股上市。他说:“今年国有资本投资的重点行业包括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骨干网络、新型基础设施等。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具有很强的‘外溢性’,有望与科技型民企展开深度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造国有资本运作平台或混合所有制上市企业,可以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和韧性,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一般规模大,特别适合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保险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投资,即使面临风险冲击,这些大型的国资平台往往也会成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减少市场波动,确保投资者利益。

周锡冰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实施国企改革,可以盘活中国企业优质资产,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潜在价值。通过国企、民企的强强联合,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长远投资,传达价值投资理念。经过混改的梳理,还可以减少资源的内耗,解决当前重复投资、产业重叠等市场行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