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晋涛:东北林区自然条件接近北欧,能源潜力较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
新京报讯(记者 柯锐)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今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也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对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能源发展又将发生哪些新的变革?
就此,新京智库日前举办“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转型是趋势”研讨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表示,我国碳汇的提升潜力很大,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减排,是非常大的进步。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上升
研讨会上,徐晋涛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京都议定书》的评判和后来短暂实施过程中,造林、再造林被当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一个特别重要的合作途径。其中,森林碳汇一直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概念,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森林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徐晋涛指出,森林资源经营得好,就是个碳汇。经营得不好,像很多热带发展中国家,森林退化导致森林变成碳源。因此,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生态系统经营得怎么样,对一个国家的气候战略影响很大。
徐晋涛认为,过去,我国气候战略比较突出工业减排、能源结构,而像生态系统工程,特别是像森林碳汇,则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过去四千万公顷人工造林减排的贡献,只是名义贡献,这大大低估了中国在气候行动方面的成就和能力,也人为高估了气候行动的困难。现在,碳中和的思想把生态系统的碳汇,跟能源部门、工业部门的减排放到平等的地位上,丰富了国家气候行动的内容,会加速国家气候战略的落地和实施。
我国碳汇的提升潜力很大
徐晋涛表示,这对林业部门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林业发展需要国家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有市场的参与。我国林业发展得很快,在发展中国家里表现优异,但从生态学、环保的角度看,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
比如,森林单位面积生产力方面,如果用单位面积蓄积量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森林生产力过低,也说明我国增加碳汇的潜力非常大,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如果把私人部门、农民、市场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提高森林生产力,那么我国碳汇的能力还可以有很大的提高。
徐晋涛指出,有了非常活跃的林业经济,提高碳汇供给能力,将来我国实施气候战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整个成本会降下来。
CDM(清洁发展机制)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通过碳交易的方式来降低减排成本。因此,徐晋涛建议借鉴这个做法,把森林碳汇纳入我国气候战略,特别是在碳交易市场建设中通盘考虑。“十四五”期间,工业部门和林业部门应尝试实施类似于清洁发展这样机制,进行碳交易。
东北林区自然条件接近北欧,可发挥能源潜力
徐晋涛表示,林业有很多生物质能源的来源,像麻疯树等。目前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大量的次生林,木材商品价值较低,但是转化成能源的潜力还是比较大。
在北欧,像瑞典,有30%的一次性能源来自森林。我国东北国有林区,自然条件非常接近北欧。应该重视这个潜力的发挥。
当然,这对现在的政策和管理体制都有挑战。我国现在实施的是天然林全面禁伐政策。到现在为止,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20年,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在利用机制上应加大改革力度,走向市场。与此同时,利用现在的次生林资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市场化手段,把生物质能源发挥起来。
以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是非常大的进步
徐晋涛认为,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节能减排,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过去三四十年来,环保效果不佳主要还是因为过于依赖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成本比较高,而且反弹现象也比较严重。市场手段一个特别大的优势是,实现同样的目标,总社会成本会相对较低,因此来自企业和社会的阻力也会比较低,就更可持续一些。
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好处是减排边际成本最低的企业会多减排,减排边际成本比较高的企业就会少减排。减排力度大的企业和指标富余的企业,就会把富余的指标卖给急需的企业,这样就使双方得益,总的成本能够降下来,并且实现减排边际成本的均等化。
徐晋涛表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碳排放有差异。有的企业减排成本特别高,有的企业减排成本非常低,通过碳交易,建立一个碳市场,实现减排目标。徐晋涛指出,减排边际成本在全国范围内的均等化,很重要。只有市场机制才能做到这点。而国家认识到只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才能实现顺利地减排,实现减排任务。可以说,这是过去十余年,从“十二五”以后到现在,国家在政策工具转型上迈出特别大的一步。
徐晋涛强调,碳交易市场还有其他好处,比如说可以跨行业交易。而如果有了一个更加丰富、更有包容性的碳市场,可以跨行业进行交易,有的企业如果现在减排困难,不但可以向其他碳排放的企业购买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还可以通过购买碳汇的方式,缓解自身减排压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参与。环保组织如果认为减排的力度不够,可以到市场上把碳排放指标买走,工业企业排放的指标就会进一步降低。像欧洲的碳交易市场,可以储备,就是今天的指标可以放到未来,这样市场空间上可以扩大,时间上也可以移动,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选择余地,会对企业的减排事业、整个工业企业减排的事业,以及对国家减排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便利。
推进碳交易需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徐晋涛表示,唯一一点令人不太放心的地方是,试点成效还不太显著。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二氧化硫总量控制试点,在普通污染物交易方面有二三十个试点,但最后都不是特别成功,几乎是无疾而终。问题在于没有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因此,在推进碳交易机制中,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一个重要议题。从长期执法来看,如果有一个碳税,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