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尚希微博
#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完整内需体系”是嵌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一个新概念,是中国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命题。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必须以改革为动力,并将其纳入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之中。
一是内需的定位需从“温饱型”转向“品质型”需求,以生活品质提升作为扩大内需的基准。随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关口,意味着我国向高收入国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在品质上不断提高,在范围上也在持续扩大,特别是对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完整内需体系既包括花自己钱形成的个人消费,还包括花政府钱形成的公共消费。为促进社会公平,公共消费变得愈加重要,其份额也需相应扩增。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配合,并形成合力。
二是扩大内需应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扩大内需,仅仅实现人们的财富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人们对国内产品的品质不满意,热衷于跨境购物,包括国外的奢侈品。这不是内需的扩大,而是内需的流失。要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有效供给至关重要。只有生产出合意的产品,居民消费意愿才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扩大内需,这也是供给创造需求的实质内涵。因此,要扩大内需,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供给的灵活响应机制。
三是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需从供需两侧发力,做到市场和政府两手都要硬。首先,要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当前,我国在土地、资金、电力、油气、运输、技术、知识产权、劳动力及数据等领域的新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效率下降、供给质量不优。下一步,应将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予以推进。其次,应着力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有近3亿农民工,均难以享受同城市民待遇。在现有社会体制下,低收入群体存在固化的危险。建议像脱贫攻坚一样,打一场以同城待遇平等化为目标的社会改革攻坚战。农民的市民化,不只是一个户籍问题,还涉及到市民化的成本分担,应尽快形成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再次,应尽快重塑我国内需体系的空间形态。随着发展的空间形态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演变,内需体系的空间形态也应随之表现为以城市为主导的特征。当前内需乏力,固然有疫情和经济的影响,但从战略层面来看,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存在直接关系。我国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不足50%,人口的城市化没有得到同步发展,直接影响了内需的扩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走城市化之路,形成新的内需空间形态。为此,需要协同推动城市化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加快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