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床位”值得推广
文/梁发芾
在2月23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介绍,近年来部分地区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家庭养老床位”,依托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专业照料、远程监测等居家失能养老服务。相当于把养老机构的床位设在家里、把专业服务送到家,既发挥了养老机构的辐射作用,又弥补了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取得了多方面好的效果。据测算,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成本约为养老机构床位建设成本的1/5,可花较少的钱办大事。
我们已经没有争议地进入了老年社会,而少子化则使养老问题雪上加霜。现在,传统的家庭养老习惯和模式已经受到巨大挑战,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事实上无力承担对父母的养老义务。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模式都已经创造出来。但这些养老模式仍然存在短板。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数量有限,一床难求,而一些私营养老机构则价格昂贵,让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有些老人也不愿意离开一辈子生活的家庭住所去外面的养老院和陌生人挤在一起,他们仍然希望留在自己常年生活居住的家里,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老死在自家的床上。这种愿望是对于人生的最后留恋,其感情完全应该受到尊重。
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床位”应运而生。“家庭养老床位”将养老机构的“床位”概念搬到老人家中,由养老服务企业上门提供“准”养老院的生活照料服务、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等,还可以在老人家中安装物联网环境监测探头、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无人值守设备,对居家老人进行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当然,从中国各地近年的探索可知,这样的居家养老并非每个老人都可以享受,其实是有严格的条件的。一些地方的条件是,评估达到中、重度失能的老人或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低保、低保边缘家庭老年人根据本人及其家属意愿,优先考虑。
这种模式应该大力推广,但其成功运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首先,这种养老模式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助。从各地试点看,家庭养老床位是由政府投资或资助建设的,其建设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如杭州市对经试点地区民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补助;南京市鼓楼区对每张家庭养老床位,政府配套补贴3000元,对于面向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家庭床位的养老机构,政府的补贴标准按人按月实施补贴。显然,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
其次,这种模式应该与各地正在试点的长期护理险相结合。失能老人的护理是家庭沉重的负担,不但在经济上,也在其他方面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正在试点的长期护理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符合护理条件的失能老人给予费用支持。但长期护理险提供的费用并不是很高,如果由专人进行护理,护理险可能也不敷使用。“家庭养老床位”并不要求护理人员随时陪伴在失能老人身边,而是由智慧养老平台来进行统一调度、跟踪和管理,通过平台的智能化调度,确保养老服务企业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利用,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让长期护理险得到合理的利用。当然,如果需要养护的老人自己有财力,或有其他经济来源,或有其他保费,能够支持“家庭养老床位”的费用,那当然更好。
再次,这种模式尤其应该借助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让现代技术为新的养老模式提供支持。传统上,如果要做好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身旁。这样的护理当然是周全精细的,但是,这样的护理成本极高,无法普遍实施,惠及众人。目前兴起的现代智能技术、物联网等,可以解决远程监控难题,使护理人员不一定时刻守在身边。可以在老人家中安装物联网环境监测探头、智能健康监测设备等无人值守设备,对居家老人进行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如南京市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范围包括烟感探测器、床头一键呼叫设备、红外人体感应探测器、语音视频通话设备、人体感应小夜灯、适老扶手、防滑设施等15项内容的“家庭养老床位硬件清单”,并增加运营管理系统网络接入、专用直联紧急呼叫、体征监测等设施设备,进一步提高老人安全保障。通过这些现代智能化技术,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一定时时刻刻陪伴在老人身边,就可以解决一些护理必须的问题。当真正出现需要护理人员在场的问题时,护理人员也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赶到身边处理。
当然,智能化技术必然不能取代人工服务,尤其需要精神慰藉、情感疏导时,医护人员身临其境的现场陪护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制定行业规范,要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现场陪伴老人,也是十分必要的。总之,现代智能技术为“家庭养老床位”的建设和推广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便利条件,使得这种养老模式能够适应老年社会养老的需要应运而生,但是,养老机构不能完全依赖技术,因为技术确实是冷冰冰的。给老人更加温暖的陪护,仍然需要活生生的有温度有人情的护理人员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亲自守候在老人的身旁。这样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每个进入晚年的人是否幸福,如何度过,是今天严峻的课题。巨大的挑战,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会催生符合需要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不管何种模式,政府都应该给予政策倾斜和合理引导,给予财政补贴和支持,扶持产业发展,引导更多人投身其中。当然,对于养老产业也应该进行规范的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防止泥沙俱下,侵害老人权益。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