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补短板是个持续过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诸多指标表明,我们现在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康水平。拿消费来说,在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消费满足层次等方面,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原来设想的目标。
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方面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
现在的消费小康水平,只能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会止步。社会学上有需要层次论,当一个相对低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自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凸显出来,在消费方面同样如此。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包括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扩大国内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方面。而要实现这一点,起码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而这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补齐短板。
首先是对当前消费形势有一个清醒认识。
今年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了1.6%,与一季度的下降幅度相比大大缩窄,但这其中相对于生产的强势复苏,消费复苏明显滞后。生产方面,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消费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11.4%。显然,消费复苏力度还需要尽快提升。
消费群体的结构也不平衡。现在,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并存,其中中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他们承受疫情冲击的能力更弱。做不大消费的基础人群规模,就很难谈得上消费规模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其实就是在保消费的基础所在,要防止的是消费能力的震荡。
其次是政府财政要进一步助力改变人们的消费结构。
数据表明,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这其中,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三项支出合计占人均消费支出的43.9%,比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这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此,政府是否可以考虑进一步增加住房、教育与医疗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换取居民在这些领域减少支出,将节省的部分用于其他消费。比如,政府财政可以通过增加保障房供给,提升公租房在城市住房中的比重,稳定商品房的房价(房租),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共服务范围,将义务教育拓展到高中阶段等。
再次是要不断探索新型、新兴的消费领域。
上半年,在部分线下消费受阻的情况下,线上新型消费迅速补位,成为消费新亮点。这表明,不断涌现的线上新型消费正有效促进消费回补,激活了大量潜在的市场需求,成为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
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了消费体验,增强了消费便利,带动了商品和服务消费。国家发改委日前表示,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加快推动智慧零售、在线教育等新型消费高质量发展,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
在新型之外,消费市场更有前途的是新兴领域。日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虽然现在北斗系统在民用方面规模相对局限,但是未来前景不可限量。目前北斗系统的应用市场规模保守估计在4000亿元左右,预计未来随着智能设备、自主驾驶等应用场景得到拓展,3~5年内能就可以达到2万亿元市场规模,这是多大的新兴消费市场。但关键问题还在于国产硬件设备和应用场景能不能开发及运用到位,这也是在新兴消费市场领域补短板。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