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矿井停产20年溪水仍是黄褐色,“环境债”不该久拖不还
▲被污染的溪流。图片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官方政务号据央视新闻报道,陕西安康市白河县2000年起停止硫铁矿开采,但因尚未进行生态修复或风险管控等措施,矿洞和山区深沟露天堆放的矿渣在雨水和泉溪的冲刷下,仍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磺水”,导致溪水至今仍是黄褐色,石头也变了色,村民表示“这水畜生都不能喝”,这也威胁到了汉江流域水质。
“磺水”过后,寸草不生。报道视频中,秦巴山区源源流出的黄褐色“磺水”,让人看了触目惊心。秦巴山区是汉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汉江则是长江最重要的支流,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因而,“磺水”对生态的影响乃至潜在威胁,绝不容小觑。
面对“磺水”污染,当地也采取过一定的措施,包括封堵矿洞、修坝拦渣、修库拦污等。但由于资金缺乏,这些治理工程所涵盖的区域仍然有限,且已有的治理真实效果也要打个问号。此前,有媒体走访当地就发现,当地一个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牵头,2018年做好的矿渣修复项目,并没有将污染“封”住,渗滤液沿渣场边缘渗出,直接进入河道,把原本黑色的河床染成了黄色。
可见,仅仅靠简单的封堵,以及目前粗糙的治理,要想消除矿渣隐患,根绝“磺水”污染,恐难做到。秦巴山区的生态治理,需要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需要部门协作、整体规划,展开深度治理。
对此,属地政府显然需要扛起责任。秦巴山区的硫铁矿滥采,源于当地政府此前的大力推动。早在1976年,当地政府决定“大打矿山之战”,此后20多年时间里,秦巴山区采矿业迅猛发展,生态“炸弹”由此埋下。
对于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而应本着对生态和民众健康负责的态度,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快的效率,展开污染攻坚,力争早日恢复秦巴山区绿水青山。
另外,对于秦巴山区生态治理中的资金匮乏问题,一方面,固然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当初参与硫铁矿开发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和个人,纳入污染治理的责任主体。
这些被关闭的废弃硫铁矿,在当地被认为是无主矿。但这些是否真的无主,也需要调查清楚。尽管历史久远,但参与采矿的企业和个人,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迹,相关部门的档案资料里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些记录。只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隔阂,全力搜集这些记录信息,进行追根溯源,到底都有哪些人是造成污染的责任人,就不至于成一笔糊涂账。
满山流淌、触目惊心的“磺水”,无疑是当初那些采矿者留下的“环境债”。这笔债不该被轻易打上“无主”的标签,而应当用最大努力去追偿。有主的由相关个人和企业买单,确实无主的由政府财政兜底,才能化解“磺水”污染治理的资金难题,加快秦巴山区的生态修复。无论如何,“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不该成为一句空话。
□于平(媒体人)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