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与深圳:金融科技中心双城记
上海,2020决胜之年,国际金融中心将基本建成,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最后冲刺,而金融科技中心亦是细化的五个目标之一。
深圳,四十不惑之年,立志打造全球金融“双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其中,以“金融科技”之名,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至此,上海、深圳两座城市都将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奋起发力。
全球排名中上海、深圳均靠前列
根据伦敦Z/Yen集团公布的最具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上海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中前进1名,跃居第四;深圳位列第十一位。而该指数的金融科技排名中,北京和上海分列第二、第三,深圳位列全球第六位。
良好的金融基础是一座城市发展金融科技的核心优势,上海正是如此。
经过多年积累,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且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
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85%以上来自上海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活跃的背后是更加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如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也相继落户上海。
创新试点方面,债券通、沪港通、原油期货、黄金国际板等相继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加快开放,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试点顺利推出。
上海和深圳各自拥有一家证券交易所,也因此,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两大核心地区。截至2020年7月,上交所上市公司总数1677家,总市值约为42万亿元;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2261家,总市值约为31.7万亿元。
今年,科创板开板已经一周年,创业板注册制如期落地,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有了更多上市选择。科创板定位世界科技前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金融市场规模上,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国前两位。2019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6600.60亿元,同比增长11.6%,占GDP比重17.3%;深圳金融业增加值3667.63亿元,同比增长9.1%,占GDP比重13.6%。
上海对标国际标准,深圳金融地方属性突出
在整体国际化水平方面,上海经济外向度、机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均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超过51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近30%。通过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试点,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大多数在上海设立了营运机构。
上海有吸引力较强的国际化环境,近年来,上海发力总部经济,不少国际知名企业的中国总部聚集上海,上海为此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跨国企业跨境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等便利化措施。
深圳的优势在于,有全国最浓的科创氛围和几近完整的产业基地,以及对全国乃至全球年轻科创人才的包容与吸引。
对于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深圳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基础。目前,深圳市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2019年,仅深圳市福田区金融科技全行业营收规模就已达到157.3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8万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产业梯队基础。
深圳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独角兽公司聚集
立志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深圳有何优势?
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头部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座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北京有9家,深圳次之有6家,上海5家。
“独角兽”聚集出现的地方,必然是科技创业、高端创业活跃、经济充满活力的区域。
同时,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壮大,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先锋示范与带头作用,而深圳有着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包括目前已是国内最大规模金融科技集团的中国平安,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首家推出人工智能投顾服务的招商银行,唯一持牌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等等,他们是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先锋部队。
近年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未来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全国唯一的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全国唯一的市场化个人征信公司百行征信、具有EID数字身份认证技术的中信网安,一批金融科技重要机构落户深圳,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事实上,基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深圳的金融科技起步更早,专利储备、创新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阿里巴巴以798项名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同样来自深圳的腾讯,专利申请量为442项。在该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平安旗下公司占据一半,其中平安科技、金融壹账通、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医保科技,均进入全球前十。
上海如何发挥所长?
近年来,上海人口流入速度放缓,尤其是金融从业人员近3年平均增长率不到3%,但上海的金融人才环境具有明显优势,特别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
针对当前及今后的金融科技人才引进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上海应加快推进服务金融科技的综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鼓励各高校加大对金融科技专业的建立或完善力度;促进完善金融科技人才证书的认证,逐步从区域公认度发展为国际认可。
其次,在上海的金融科技政策规划中,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规划内容有待增加。“深圳的金融科技发展政策措施有些是从广东省或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全盘考虑的,目前,上海的金融科技发展政策可以涉及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如杭州、苏州等的联动合作,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共同提高形成区域发展的聚集效应。”李峰表示。
另外,上海的优惠政策要增强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特别是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上海要加强本地的科创企业优惠政策力度。”李峰建议,除了对传统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的支持外,今后更需要对中小科创企业予以更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府引导基金、一二级资本市场融资配合等。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布的《本市国资国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2022年,上海将推动各类投资公司等机构在长三角区域内培育出7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事实上,争取成为金融科技企业、人才、资本配置的首选地,上海已经在监管、创新制度、企业孵化等方面加快行动。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首批共有8个项目“入围”,其中金融服务创新项目4个,科技产品创新项目4个,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迈出有力的一步。
今年5月,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由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等8家管理部门和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等44家单位组成,目标是推动成员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期深度合作,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