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联储面临世纪难题:如何说服公众高通胀是有益的?
来源:Wind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美联储就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通胀水平,避免陷入低通胀和低增长的陷阱之中。当地时间本周四,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讲话更是被“寄予厚望”,市场广泛认为,他会提出一个“平均通胀”的目标,也就是说,提高通胀几乎是“势在必行”。现在的问题是,美联储要如何向公众解释,在如此高的失业率之下,提高通胀为什么是有意义的。
提高通胀势在必行
美联储的通胀目标是2%,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通胀水平经常是位于美联储通胀目标之下的。目前,市场广泛认为,美联储预计会说明“平均通胀”目标,即对通胀水平在2%上下浮动都保留一定的容忍时间。央行年会将是美联储宣布这一目标的预演,9月份的美联储议息会议将会使正式的宣布时间。
美银美林的分析师Ralph Axel 认为,美联储可能会改变官方关于通胀目标的描述,由2%变成1.5-2.5%,或者允许通胀水平比2%阶段性高出50-100bp。
美银美林在本周的一份报告中写到,如果美联储要达成“平均通胀”目标,接近于0%的利率水平需要保持42年之久!美银美林表示,不管如何,鲍威尔会尽可能不让市场失望。因为市场已经为通胀低于2%的水平超过30年之久进行定价,而且最近十多年间,美联储鲜少达成2%的通胀目标。
高通胀和高失业率陷阱
假定美银美林是正确的,即鲍威尔会使尽浑身解数不让市场失望,那么现在美联储面临一个关键问题了,即:怎样说服公众,在失业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提高通胀是可行且有益的!
更确切的说,美联储需要说服美国,长期来看,更高的通胀水平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毕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Peterson Instituts 的高级分析师 David Wilcox 称,目前的形势确实很危险,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经济刺激方面工具所剩无几;新的美联储政策框架即将出炉,除非出现新的工具,比如大规模购买新的债券或者制定明确的事业目标,否则一切只是抽象的概念。
但是,美联储必须做点什么,来对抗美国现在奇高的失业率。
不过,美银美林注意到,即使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失业率创多年新低,薪资水平稳定上涨,但通胀水平并没有触及美联储2%的目标。而现在,即使有“救助”,高失业率并不会提升通胀,而是相反,会降低通胀水平。
分析称,对通胀上升的渴求,很有可能使得美联储在物价已经上涨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宽松的金融环境。那么普通美国人将面临的境况是:不断下降的购买力和不断上升的物价。
哥伦比亚 Threadneedle 的 分析师Ed AI-Hussainy 这样描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足够不幸,即进入到高失业率和通胀水平高于2%并存的境况,这不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所面临的毁灭性的滞胀吗?
能达成“好通胀”目标吗?
在截至6月的12个月里,核心PCE价格指数在5月上涨1.0%后上涨了0.9%。核心PCE指数是美联储2%目标的首选通胀指标。
贝莱德全球首席投资官 Rick Rieder说:”利率市场预期美联储将继续鸽派,并愿意在较长时期内承受更高的通胀。”
学界认为,经济中的一些通胀能够提供定价力量,驱动企业盈利和薪资双增长,即所谓的好通胀。美联储观察人士称,鲍威尔已经承认,传统通胀路径已经改变。鲍威尔在本周四的演讲,是关于美联储的政策框架和下一个十年的规划。
Rick Rieder 评价称,制定下一个10年的货币政策,重点会关注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鲍威尔可能会重点说明传统的通胀水平管理为什么失效。保持低利率,财政赤字上升,债务增长,但利率持续保持低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就会随之上升。现在唐仑通胀问题,并不是美联储做了什么,而是科技做了什么。
Rick Rieder 称,科技对通胀影响非常大,商品价格通胀在最近十年呈现轻微的负增长,而新冠病毒加强了这一趋势。他举例称,Salesforce是帮助人们远程工作的技术公司之一,这可能会对许多方面产生影响,包括商业房地产的价格。另一个例子是特斯拉和电动汽车行业,正在推动另一个长期趋势,即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石油一直是价格上涨的传统来源。
Grant Thornton的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 直言,于通货膨胀,还有很多问题,们比以前更加不确定了 。“因为这意味一切都要从头实验,我们知道低通胀是一种会导致地薪资水平的现象,但我们完全不能用传统的观点去看待它了。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承认科技方面的重要性,而且在后疫情时代,科技的力量将比之前更加强大。因为疫情加速了经济的数字化进程,同时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Diane Swonk 认为,美联储已经谈论通胀很长时间了,现在更加正视科技方面的影响,并且做好了通胀水平更高的准备,这可能有利于更多的人参与到经济复苏中来。美联储需要做的,可能与以往传统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这不改变金融市场的既定观点,即在很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