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消费态度的革命正在中国发生。
“中国制造”不再是劣质和山寨的代名词,一批值得尊敬和自豪的“国民企业”正在崛起,并且后来居上,靠着网络科技弯道超车,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甚至超越了更知名的外国对手。
这一现象被广泛关注。近日,知名财富管理专家洪榕表示:“提到中国制造,前些年在互联网上产生过无数笑话的质量差梗近几年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速度、中国科技、中国便利……是网购两小时上门、无人机飞遍世界、便利店里自助服务……”
洪榕随文附上的视频里,有便利蜂,这家新晋网红便利店三年间悄然铺满街道,在北京超过了三大日系品牌7-11、全家、罗森的数量总和;有喜茶,这个品牌至今仍保持着热门店点一单等候两小时的纪录;还有钟薛高、元气森林、完美日记,一夜之间成为人人想要的爆款……
网友看得热血澎湃,仿佛憋了几十年的“窝囊气”在三分钟里得到释放。
这些国民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国民的“觉醒”。
“任何有自尊心的中国消费者都不会用本地品牌(手机)。”消费者调查公司China Skinny的创始人马克·唐纳曾这样形容10年前中国消费者的心态。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10年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无论是关注度还是销量,国外品牌均占据绝对优势,前十名中有八个是国外品牌,且累计把持九成以上关注比例。而去年,结果正好相反,中国销量前十位的智能手机有八个都是中国品牌,前四名全是国民企业,苹果仅仅排在第五。
中国品牌现在不再被轻视。尼尔森最近一份报告显示,随着民族情怀的上升,68%的中国消费者偏好国产品牌,而在10年前,这个比例远远不到一半。情怀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是国货崛起的主要核心驱动力。
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本土品牌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强大。
《麦肯锡2020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在支持“国货”的同时,还希望本土品牌也能提供称心如意、高品质的商品。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蒲仁伟说:“中国企业应该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吸引力,打造出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独特价值主张。”
这是情怀之外的理性。
观察中国品牌的发展史,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模仿史,靠模仿外国品牌最后才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然而近几年,中国品牌自我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
很多中国企业不再着眼于生产低价产品,而是努力升级产品的品质、性能和价值。不知不觉中,中国品牌早已超越大部分进口品牌,不仅品质上有了保证,在功能、管理和用户体验上,都已领先世界,达到了老牌国际企业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消费级无人机的始作俑者Parrot正致力于增强外形设计和娱乐性的时候,后来者“大疆”已经把不断迭代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使自己的名字成了“无人机”的代名词。
在便利蜂已经用数字化中央大脑进行选品、进货、研发决策,用物联网管理变价和品控时,它的前辈7-11却还在为初次尝试手机支付导致的混乱焦头烂额,运营三天就出现问题,累计盗刷5500万日元,紧急叫停服务。
去年,日中经济协会组织数十家日本企业代表到便利蜂学习,该协会北京事务所所长岩永正嗣直言:“在数字化方面,日系便利店没有很好发展,便利蜂用数字化驱动便利店的模式令人眼前一亮。”随后,日经中文网撰文:中国无人店的最佳答案是“便利蜂”。
风向已经变了。
曾几何时,日系便利店是便利店的国际共通语言,都是别人模仿他们的份,什么时候轮到他们模仿别人了?但事实就是事实,他们不得不反过来向中国品牌学习。
商战的残酷性就在于不进则退,没有人能在品牌效应的温床上“躺赢”。君不见本土颠覆者奋起直追,在创新之途一路狂奔,直至将所谓的“前行者”抛诸脑后。
这几天,不少人认为《八佰》选择便利蜂而不是日系便利店做宣发,是因为民族情结,因为便利蜂是本土企业。实际上,这只是部分理由,如果便利蜂没有足够强大,没有被消费者看到,又怎么会被《八佰》看到?换句话说,《八佰》作为一部商业大片,不可能找一个没有基层消费群体的民族品牌合作。
正如洪榕参观了便利蜂之后,发现他们整个体系都是自动化的,于无形中贴着消费者的心思去运营。他说:“就像小时候科幻小说里写的未来世界的样子。这种天翻地覆的改造,是国际老牌便利店无法做到的。这,就是弯道超车。”
便利店的“战争”只是一个缩影。
从信息科技到消费市场,中国企业早已抛弃了血汗工厂的形象,成为了世界的领先者。伴随着这个过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一代,拥有着和老一辈完全不同的认知——老一辈以前选择进口货是因为它们值得信任,而新一辈现在选择国货,是同样的原因。
新时代的中国应该有匹配这个时代的代表物,这些企业根植于中国,既属于这个国家,又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体现着当今中国优势,是新时代的国民品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