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门:所有的恐惧,都会在你推开门的瞬间消失
姑娘啊,你知不知道,所有的恐惧都在你推开门的瞬间。
——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92年生的冯碧漪坐在我的对面,讨论是否要参与到我们的“90门”项目中来。
“什么战队PK、师哥师姐团,说我社恐也好,还是什么也好,反正我一直不喜欢‘抱团取暖’这样的词汇。我一听到这些,就头皮发麻。90后不是都这样么?”
她的表达中,有父亲冯仑的大胆和直率,也继承了母亲身为媒体人的理想与坚持。
前段时间,冯碧漪正在准备父亲冯仑的一档新节目,其中一期,计划邀请一名90后的年轻人来和冯仑对谈。
“但是,我们团队想了很久,竟然只列出了不到5个名字。”
此时是夜晚10点,冯碧漪坐在酒店大堂打烊熄灯的水吧里回想,黑暗里眼睛水得发亮,“蒋方舟、李诞、池子……没了,就这么两三个人,而且他们似乎也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了。”
翻来覆去想,90后里竟然找不到这么一个人。
同为媒体人,她对这种痛苦感同身受。在研究生毕业时,冯碧漪就与朋友共同创办了英文自媒体“大象屋”,取意于英文俗语“大象在屋子里”,比喻那些显而易见却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但如今,不论是在英文还是中文的互联网世界,发声都是需要承担一些危险和代价的事情。
有时候冯碧漪刷着手机,刷着刷着就生起闷气。像60后不理解90后,90后也开始不理解现在发生在网络上的一些事情。
“我连上微博都会生气。”冯碧漪认真地说,但她也不说,只是默默去给自己觉得好的评论统统点赞一遍。
“其实我们也不想引领什么,但还有表达的欲望,想要去和别人交流,也希望自己的想法可以被认可。如果可能,带给别人一些启发。”冯碧漪称之为“摄出的本能”。
所以尽管“社恐”,但她仍然愿意考虑加入90门这样一个聚集90后企业管理者,彼此答疑解惑的社群。
这两者彼此矛盾,却又彼此真实地存在。
刘硕说,这辈子做得最勇敢的事情,就是冲进比她高四五级的上司办公室,说:“这个团队太不真实了,我不干了!”
那时她刚进公司一年多,会议最令她痛苦万分。明明有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但大家都不提,只是遵循老板的意思做事。
因为她的“大闹天宫”式的吐槽,事业部启动了面向年轻人的“轮岗计划”,让一批年轻拔尖的90后骨干在各岗位间轮岗。
刘硕承认自己被改变了,但她不认为自己错了。“那些问题的确是存在的,只是当你有更全局的视野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更低效的问题。”
我问她,那你有没有什么是不能被改变的呢?
有,保持真实。
八月初,刘硕结束了自己在百度7年的工作生涯。离职时,她给团队所有人的叮嘱就是,曾经承诺给到客户的东西,即使短期内无法交付,我也希望在我离开后,大家可以帮我完成我的心愿、我们的承诺。
“其实有些权益,客户也搞不清楚是什么,但我们必须保持真实。”刘硕对团队充满信心,“大家都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需要不择手段去生活的经历,所以也没有不真实的理由。”
也许因为从事百度智能驾驶业务,刘硕感到最放松的地方,不是躺在家里的床上,而是坐在车子的驾驶室里。她喜欢在车里盘着腿开会,或者放下头发听音频,想去哪就开去哪。保持真实,不用很费劲,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前不久开车听到一个广播,说在疫情期间,从国外回来的小孩儿,在填疫情调查表的时候,填得特认真。父母就念叨他们,你嗓子痒咳嗽一两声,这就不必填上去吧?你填上去,人家就把你隔离了。在父母看来,这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但对这些90后、00后的孩子来说,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儿。”
两年前,吴老师在写《“九零门”,你们在哪里?》时说过:
传承,在每一个种族、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而那些真正值得传承的,更多的时候,并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常识。
拥有健全的人格,才可能有健全的企业,而一个人格健全者的社群,才能指向辽阔而值得追求的明天。
从这个角度而言,90后,无疑是最值得交付希冀的一代“继承者”。
第一个加入90门的常健说,自己从小到大,就是“一切都很顺”。
大学毕业后,他从父母手中接过企业。在过去三年里,他像是一只严丝合缝的齿轮,在工厂的流水线上高速运转着,日日夜夜地熬在工厂里,把父母从未涉及过的某化工产品,从0做到市场占有率35%。
而疫情来临,中美摩擦日趋激烈。常健从伊朗进口的13000吨化工原料就停在港口泊位,却无法泊船。因为美国对伊朗实施的制裁,伊朗国航的运输船也遭遇管制。
“你就是要接受现实,尽管现实就是让人无能为力。”
待疫情趋缓,常健转头便买了3辆用于长途旅行的GT跑车,他说自己想去沙漠看看“长河落日圆”,去体验真实的存在。
在我们采访的数位90门成员的感受中,疫情就像是一场为90后定制的、更为显性的“三十而至”。
那段时间,冯碧漪感觉到一个和“真实”背离的自己。“我们开会讨论下半年的计划,心里完全没底,但还是得讨论,对不对?如果连我都不信,团队肯定更不信了。”
但那时候,冯碧漪感觉到自己内心很难说服自己。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并不是一个擅长想象、且敢于冒险的人,而这是属于创业者的价值。
“更可怕的是,疫情处理掉了很多社会活动,你被迫跟自己相处。”冯碧漪陷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甚至在看《三十而已》时都崩溃到大哭,“我不想承认这一点,但是,30岁的来临的确在影响我。”
开始走出“黄金时代”的90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中这个没能闪闪发光的自己。
冯碧漪曾经以为自己会达到一个很酷的状态,例如像马云——所有创业者的梦想。而现在,她开始慢慢承认自己可能没办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我会告诉自己,这也没有关系,我可以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
她找到一些和自己生命持久绑定的东西——例如写作,这让她感到心安。同时,她也开始关注一些更公益的事情。贡献自己的部分价值去做利他的事情,似乎可以平衡掉“三十而立”催生出的个人危机感。
刘硕还记得自己初中的时候,老师让每个人说一下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刘硕“腾”的一下站起来,说我想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到身边人的人,能够带给大家积极影响的人。
“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后怕,一个初中小孩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但是如今,她觉得自己因此而富有使命感。加入90门后,她一直像一个发起人一样,努力去聚集90后精英,创造一个可以坦诚交流、答疑解惑的社群。
吴老师听到冯碧漪的“社恐”焦虑后,笑了。他说:姑娘,所有的恐惧都在你推开门前的一刹那。你知不知道,我现在每次上台演讲,都还会紧张、害怕。但是当我站到那个讲台上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冯碧漪也许会想起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风马牛1号”发射的时候。
为了这“中国第一颗私人卫星”的发射,冯碧漪和父亲冯仑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冯碧漪觉得父亲疯狂、不切实际、对科学毫无尊重,而父亲则认定女儿被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蒙了眼,变成了一个对长辈毫无敬意的、无礼的年轻人。
但也正是在这颗卫星推进最艰难时,冯碧漪成为“风马牛传媒”CEO,帮助父亲完成了项目的落地。
卫星发射的那天,冯碧漪也在现场。
那是一个很冷的早晨,地理位置偏远,她从一个地方拉到另一个地方,一扇扇门打开关上,最后站在火箭前面。
“那天我在现场,现场很吵,也很冷。火箭真正发射的时间很短,比放烟花还短。”
但是,当你站在那里的时候,你仍然会意识到,这是一件“很酷炫”的事情。幻想、勇气、冒险——父亲的不切实际,在这一刻突然有了具象的意义,在巨大的火光中升腾、消失,冲向更远的地方。
你准备打开“90门”,站在这里了吗?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