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一线城市轨交里程直追北上广 运营亏损仍是普遍现象
作者: 李秀中
成都地铁今年年底前将创纪录地开通超过200公里,预计总运营里程将超过广州,排名全国前三。
9月1日,成都地铁6号线一二期、6号线三期开始空载试运行,至此,成都地铁年内计划开通的7条新线已全部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成都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战略兑现正式步入“倒计时”阶段。
不只成都,最近几年,新一线城市地铁线路密集开通,运营里程增长迅速,逐渐追赶上一线城市。不过,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在引导城市布局调整的同时,也迎来运营管理的考验。
新一线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成都是中西部第一个开通地铁线路的城市,其轨道交通规划历经多次修改不断扩张,2016年修编时目标又大幅提升,即2020年要达到“650+”的目标: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在建150公里。
在这一目标下,成都提出,按每年地铁新开工项目2个以上、投入运营项目2个以上的速度,持续提升轨道交通成网运营服务水平,确保至2022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65%以上。
经过这轮建设高潮,2019年,成都开通了5号线一二期和10号线二期;2020年底,成都轨道交通6号线一二期、6号线三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18号线二期等7条新线将正式开通初期运营。
届时,成都城市轨交开通运营里程将达到518.5公里(不含有轨电车),将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历史上年度开通线路最多、里程最长的城市。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前三,预计广州今年年底运营里程为510公里,成都将跻身前三。
不仅如此,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9年6月17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共8条线路176.65公里。而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将形成共计34条线路、总长约1765公里的远期线网,而远景则将形成46条线路、总长约2450公里的线网。
除了成都,最近几年,重庆、杭州、武汉、南京、武汉、郑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也在大幅增加。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向第一财经表示,轨道交通需要成网络运营才能发挥效应,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起步早,网络骨架已经建立,其地铁线路建设现在是完善的过程,而中西部中心城市起步晚,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成网发挥效应,所以会看到这些城市地铁线路密集开通。
重庆提出加快推进主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力争运营及在建线路总里程到2022年实现“850+”、到2025年实现“1000+”,严格时间节点,完善共建模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各项目按期建成投用。
自2018年11月以来,重庆、长春、郑州、西安等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先后获批,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的第四期建设规划也已获批。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为难点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今年5月9日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内地共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6736.2公里。
但是,在线路不断扩充之后,也带来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报告称,2019年,全国平均运营收支比为72.7%。其中,运营收支比超过100%的城市有杭州、深圳、北京、青岛,均为资源经营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余城市运营收支比均低于100%。整体看,我国城轨交通运营成本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状况,需要政府补贴。
戴宾表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亏损是一个普遍现象,全球只有几个城市实现盈利。但是,对轨道交通建设的效应评估衡量也需要分开来看。
他认为,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有直接的效应和间接的效应,不能简单地作为交通工具来看。对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工作效率、引导城市空间形态变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从政府角度来看,也需要加强运营管理,增加收入,减少亏损,平衡财务。
成都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TOD(交通引导开发)模式。今年5月11日,成都轨道集团发布首张TOD地图,正式曝光首批16个TOD项目区域分布及项目特点。成都TOD综合开发就是以轨道交通为中心,在站点500米到800米范围内进行混合功能及高密度开发,构建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为一体的城市中心。
通俗点说就是“地铁上盖物业”,以土地收益弥补地铁运营的亏损。这一模式源自香港地铁公司。在拥有地铁场站周边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房地产综合项目,充分利用土地升值收益,补偿兴建地铁投入的高额成本,减轻财政压力。
戴宾表示,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探索TOD模式。TOD最初是以交通导向居住模式,现在扩大为以地铁沿线修建和产业开发。但是,这一模式还在探索当中。
戴宾说,现在不光是城市轨道交通,一些城际铁路也在采取类似的做法,城际铁路面临亏损但是又必须修,国家也给出一些政策,允许在场站附近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形成收益,弥补亏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