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月度研判例会通过网络平台顺利召开,主题为“中低收入阶层消费增长与国内经济大循环”,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博智宏观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沈建光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疫后贫富差距扩大影响消费格局
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些观点。
第一,确实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情况不如高收入人群,这个很明显。疫情前的情况是,五线这些城市消费升级,但一线城市感觉消费增长乏力。但是疫情之后情况相反,一线城市的人均消费还在增长,四五线包括农村居民的消费从个人来看有点下行。但是如果不看大数据,从宏观数据来看其实是相反的,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增长,包括客源的增速还是高于一二线城市的。这说明什么?至少在我们平台上,四五线城市的这些新的客人在增加,并且增速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人均的消费下来了。
我们也看了消费品类的区别,通过对消费者收入高低、学历如何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判断,非常明显看出,一二线城市高收入人群的电子用品支出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四五线城市或者低收入人群电子消费数量是大幅度下降的。很多高收入人群的职业,可以线上开会,也有很多在线上做金融服务,所以他需要买更多的电子产品,可能是工作需要,要买更好的PC。但是一些体力劳动者根本不需要,他没有办法进行远程办公,他也不需要买更好的电子设备,而且他的收入下行影响了他对这方面消费的需求。刚才刘世锦主任也说了,我们发现用大数据研究可以看到一些用宏观数据看不到的东西,如果看宏观数据好像还是四五线城市消费增速比一二线城市快,但是实际上是因为客源增加了,而不是单个群体的收入上升了。
第二,从人口迁移角度来研究,为什么四五线城市人群或者农民工收入下行。我们可以从一部分人的收货地址从一线城市转到四五线城市看出疫情后一线城市的人口迁出情况,而且也可以判断出来这些人是农民工还是高技术人才,是回去创业还是农民工回乡。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移出去的人口当中50%多是低收入农民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疫情之后对就业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在一线城市的商店不开了,一些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机会减少了。以前在一线城市打工的人群现在没有在这里工作,或者疫情后根本就没有出来,就留在农村了。这些人反映在我们这儿就是他的收货地改变了,如果他没有回到一线城市工作的话,可想而知他的收入肯定比以前要低,甚至没有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地区单个群体人均的消费下降了,很多数据是可以得到相互印证的。
第三,我们也看了信贷情况。低收入人群更需要信贷的支持,但是这个信贷的可得性相对比较难,所以他们的人均消费弱于疫情前。而高收入人群,像金融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等这些行业相对是受益的。我们看到很多电商二季度大幅度好于一季度,即使在疫情期间增速都很快,这些行业的收入,包括消费其实都是在往上走。但这可能带来一点担心,就是疫情之后贫富差距拉大。现在中国疫情后的政策还是注重在投资上面,我们看到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是1.6万亿,包括特别国债,大部分都是有规定的,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新增国债,都是用在新基建或者投资上面,很少专门划出一块来给低收入人群,包括对于农民工的收入保障,基本上没有专项的比较大笔的计划。好像刘世锦主任、祝宝良首席以前也提到过,财政要支持这些人群,无论是消费券也好,直接对失业人群的补贴也好,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增速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光靠投资这些可能得益的还是大型企业,反而对消费者促进会比较慢。包括汽车方面,比如2008年汽车税全面的普降这次好像也没有,对家电下乡、对特定收入人群类似消费券的发放好像也没有,我觉得这些接下来应该可以考虑一下。
现在来看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增速下行,可能短期内很难解决,他们的就业情况,还有餐饮行业等这些复苏明显要比高科技行业慢。金融行业的复苏的确非常快,因为都是搞金融科技线上化了。所以整个中国最新消费的格局比较令人担心的一点,就是疫情冲击拉大了贫富差距。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