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保一把手空缺2个月后迎来新任,60岁太平罗熹接棒,如何掌舵“新中国保险长子”?
作者:刘敬元 邓雄鹰
罗熹中国人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空缺近2个月后,迎来了新人选。60岁的中国太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熹调任该位。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9月8日下午,中组部有关人士到中国人保宣布了相关任命。罗熹就任中国人保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还需履行公司治理以及监管批准程序。
罗熹执掌人保集团后,如何为“新中国保险长子”谋篇布局,为外界关注。而随着罗熹调任人保,太平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又出现空缺,谁将接任也成为一个新的悬念。
60岁罗熹履历涵盖银行、地产、保险
公开信息显示,罗熹出生于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货币银行学专业,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他工作30多年时间内履历丰富,曾在中管的银行、保险、地产公司担任高管。曾任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
就任人保前,罗熹执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刚刚满2年,他于2018年9月4日任职太平集团党委书记,后于2018年11月出任太平集团董事长。
纵观其履历,罗熹在农行任职时间最久,达22年,在工行工作4年,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工作3年,在华润集团工作将近3年,执掌太平集团2年时间。在任职太平集团一把手期间,罗熹还任太平保险集团(香港)公司、太平保险控股董事长,并兼任太平人寿、太平资产等多个太平子公司董事长。
2018年掌舵太平后,罗熹大力推动“共享太平”发展理念,确立了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金融保险集团”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信息化布局。总体来看,这些策略得到了不错的执行,“太平通”、“易享太平”等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太平人寿(澳门)、民安控股泰国代表处、太平再保险澳门代表处先后设立。
自2015年底从出口信保公司调任华润集团、以及之后调至太平,罗熹的工作地点都在香港。如今调至人保集团,他也将结束为期近5年的在港工作状态,重新回到北京工作。
“新官三把火”还是“萧规曹随”?
已经有过2家中管保险企业高管和一把手任职经历的罗熹,已是一位重要的保险干部,对保险公司经营已然熟悉。而其就任人保后,最为人关注的在于,是否会为中国人保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是“萧规曹随”。
从4家中管险企过往的经验看,新的掌门到任会有新的发展思路。罗熹从华润调至太平后,提出了“共享太平”发展理念,全面实施赋能计划、赋能子公司。国寿董事长王滨到任后,提出了“重振国寿”战略。缪建民自执掌人保后,也提出了人保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3411工程”,全面覆盖子公司发展方向和驱动未来发展的根基。
从这个传统上看,人保在进入“罗熹时代”后,可能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人员的调整也会随之而来。在2个月前,缪建民从人保调至招商局集团后,就有保险业人士预计,待接任者到位后,人保集团将开始新一轮的变化。
不过,人保上任董事长缪建民提出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3411工程”尚在推进中,在缪建民离任后,人保今年年中会议也决定继续深入推进“3411工程”,在人保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人保管理层也对“3411工程”有较高评价,认为其遵循了新时代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了行业和监管的改革趋势、符合集团自身的情况,实践效果也很好,并强调会继续推进这一工程。因此,也不排除新掌门到任后续会延续这一战略路线。
(注:“3411工程”是人保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而实施的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战略。其中,“3”是推动财产险、寿险、健康险3家保险子公司转型;“4”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等4大战略;第一个“1”是打好1场中心城市攻坚战和县域市场保卫战;第二个“1”是守住1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有保险业人士分析,作为历史可追溯到1949年的保险公司,人保的发展在最近十几年经历了大变化,股改和登陆“A+H”股资本市场的历史使命已完成,交给新任掌门的主要任务则更大程度在于企业经营和业务发展上。从自身所需看,包括改革机制体制,促进老国企进一步市场化、有更强活力,促进业务良性发展;从社会所需层面,担当起央企特别是财险为主央企的社会责任。
人保在业务发展方面,正经历罕见波折,也成为新掌门面临的棘手问题。人保集团传统优势业务财险,此前几年仓促上马的一些业务,自去年来出现业务质量不佳,让人保在信保业务“吃了亏”、卷入备受关注的武汉金凰假黄金案件中,也让这家拥有“PICC”招牌的国内第一大财险公司的口碑和形象受损。相关案件还未完结,化解后续问题和加强管控已是议事日程内。
同时,人身险板块的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险被寄予厚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持续保持良性发展、贡献更大价值,也是一个难题。
此外,人保集团保险产业布局完整,各个子公司历史积淀、资源禀赋、所处阶段等差异较大,如何打破子公司自我利益为主的壁垒、充分将集团资源协同起来发挥最大价值,是历任掌舵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人保和太平的同与不同
中国太平和中国人保都是保险业仅有的4家副部级央企的成员,此番从太平一把手调任人保一把手,罗熹的级别未变,但担子更重一些。从2家险企对比看,有共通性,也有一些差异。
人保体量要大于太平,业务规模和盈利是太平的2倍多。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人保位列第112位,太平位列第392位。
2019年末,中国人保集团总资产1.1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太平9194亿港元;2019年人保集团保险业务收入5553亿元人民币,太平为2230亿港元;2019年归母净利润,人保为224亿元人民币,太平为90亿港元。
从业务布局看,人保和太平都是有产险、寿险、产险、资管、养老、再保险、基金等多元化布局的金融保险集团。同时,尽管两家公司均在海外进行了业务布局,人保主要在香港和欧洲有落子,而太平的海外业务布局则要更多,经营范围涉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北美、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立足香港、跨境经营、服务全球”让太平成为国际化特色最为鲜明的险企。
从历史看,这两家险企都有“红色基因”。到今年,与新中国同龄的人保已有71年历史;而太平1929年在上海创立,是我国历史上持续经营最为悠久的民族保险品牌。
作为历史最久的两大中管险企,人保和太平也有显著的共通性。都要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中,开创发展新局面。也都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罗熹2018年9月执掌太平后,已为此有一定尝试,提出了“共享太平”发展理念,全面开启赋能计划。
业务上,坚持“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稳定增长、提升价值”的经营策略,注重保费收入、利润、资产规模等指标。2年来,中国太平的业务继续稳步发展。总资产从2018年末的7500多亿港元,增至今年上半年末的近1万亿港元;年度保险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港元。
同时,太平正加速科技建设,将2020年定位为中国太平的“创新年”,疫情突发也进一步加速创新布局。在太平年中举行的创新研讨会上,罗熹强调通过创新驱动新时代发展战略。7月份太平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开启中国太平新时代科技建设和创新驱动的新征程。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