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
文 张磊
在研究驱动和理解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寻找具体的好生意、好企业是投资人必须完成的功课。那怎样的生意和企业是好的生意和企业呢?巴菲特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寻找护城河。我们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思考。
巴菲特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就互联网的情况而言,改变是社会的朋友。但一般来说,不改变才是投资人的朋友。虽然互联网将会改变许多东西,但它不会改变人们喜欢的口香糖牌子,查理·芒格和我喜欢像口香糖这样稳定的企业,努力把生活中更多不可预料的事情留给其他人。”
毋庸置疑,这段讲述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重要体现,他喜欢有护城河的生意。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品牌是最大化也是最快发挥效用的护城河,因为品牌具有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提高退出成本等效用。直到很多年后,人们依然对品牌有着统一的认知和偏爱,品牌形象及其代表的产品质量、企业文化等要素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关键。如果可以把时间维度无限拉长,把时间的颗粒度无限缩小,或许还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
没有静态的护城河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变,从获取信息、引发消费诉求,到形成购买决策和完成交易,当下和过去完全不同。特别是随着电商的兴起和消费者的代际变迁,许多新变化、新玩法出现了。一方面,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品牌的产生越来越快,试错和创新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新奇品牌相继产生;另一方面,消费者从未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多的选择,消费者不再统一认同大众化的品牌,而是通过看点评或是社群推荐、KOL或KOCA试用,选择真正符合自己“调性”或需求的产品,有些甚至完全是为了标新立异。消费者的搜索过程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反而充满了乐趣。同时,由于互联网对品牌的冲击,有人说在网上通过意见领袖创造价值效率更高,有人说对终端渠道特别是对稀缺渠道的把握变得更加重要,还有人说没有哪个品牌能真正拥有消费者,这些品牌不过是为下一个品牌暂时保管消费者的热情而已……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所以,品牌无法成为永远的护城河,甚至有一些老的品牌会成为掣肘和包袱。
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创新三部曲”B中对创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诠释。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他所强调的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进步,更不在于科学发现,而在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创新者的窘境在于管理者犯了南辕北辙或者故步自封的错误,市场的变化导致其原有的护城河失去价值。
在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护城河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在传统视角下,护城河的来源包括无形资产(品牌、专利或特许经营资质)、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有效规模,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帮助企业获得垄断地位,从而获得经济利润。因为垄断意味着企业掌握了定价权,这样企业就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非常优越地面对竞争。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竞争越少越好,但是,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也会随之消失。补贴或者垄断产生不了伟大的企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把企业做大是可能的,把企业做成永恒是几乎不可能的,任何企业都有灭亡的一天。尤其是企业一旦具备垄断地位,从基因角度看,它是否还能拥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创新?这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何况,在现在的时代,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所理解的护城河,实际上是动态的、变化的,不能局限于所谓的专利、商标、品牌、特许经营资质,也不是仅仅依靠成本优势、转换成本或者网络效应。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护城河是有生命周期的。所有的品牌、渠道、技术规模、知识产权等,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护城河。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受到巴菲特护城河理论的启发,我们从长期的、动态的、开放的视角去进一步理解护城河,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坚持了这个中心,理解变化的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持续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如果不能够长期高效地创造价值,这条护城河实际上就非常脆弱。
打造动态与开放生态的护城河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这种动态的护城河呢?理解动态的护城河的第一个视角,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比如,随着互联网对品牌的冲击,依靠品牌这项护城河来源未必是最高效的方式,有人说在网上通过意见领袖表达观点效率更高。所以,当你理解了“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的时候,也就理解了护城河不可能不变。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CharlesHandy)曾提出第二曲线理论,也就是企业应该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增长平缓前,找到第二曲线代替第一曲线担当增长引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在变化的时代浪潮和市场环境中不断地创新,具备从一条曲线跳到另一条曲线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认为它具备了不断深挖护城河的能力。企业如竹,一家企业持久的增长之道,就是自我革命和内部创新,忘掉成功的过去,不断“长出”新的“竹节”。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生态也是崭新的。所以,要像企业刚创立时一样,拥抱“Day1”(第一天)的精神。当互联网大潮袭来时,优秀的公司主动拥抱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就是深挖自己的护城河。从这个角度上讲,政府保护类型的护城河是非常脆弱的,这类护城河随时都有可能崩溃。我最看重的护城河是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在实践中逐步创造、深挖的护城河,这些是根据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的完美应对。
以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三家科技公司为例。当亚马逊是一家网上书店,甚至已成为一家网上百货商店的时候,我们还尚不能称之为一家科技公司。尽管享有着近乎“印钞机”式的赚钱模式,亚马逊却一直在自我颠覆,涉足云计算,开发智能设备,大开大合,没有边界。当苹果制造出第一台个人电脑时,没有人想到这个昂贵的设备会走入千家万户。当苹果陆续用iPod、iPhone、iPad颠覆音乐市场、通信市场和家用娱乐设备市场时,人们已经习惯于想象苹果还会带来怎样的创新。当谷歌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在2004年4月1日推出Gmail时,许多人认为这只是愚人节的一场玩笑。现在,谷歌已经成为Alphabet的一家子公司,Alphabet还涵盖谷歌风投、谷歌资本、谷歌实验室和Next等一系列创新型公司或平台,广泛涉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
再看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对C端用户的不断理解和对自身商业模式的自我精进,这些公司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创新能力。阿里巴巴作为一家电子商务网站起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把解决方案变成了不同的产品,成为一家综合型科技公司。腾讯以即时通信软件起家,先把用户连接起来,再不断丰富用户的线上生活场景,QQ秀、QQ空间、QQ音乐……在QQ发展得很好的时候,腾讯又支持内部研发新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这其中就包括张小龙团队研发出的微信,现在微信已从一个移动端的社交软件,成长为一个超级平台。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起家,不断开拓新的业务形态,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现在又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加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美团不再仅是一家团购网站,而且迈过餐饮行业,做“服务领域的生态提供商”,搭建餐饮业态的底层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每一家实体餐饮店的运营效率,还要横跨“吃住行游购娱”,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当然,以上这些以及更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就此止步,云计算、新零售、金融科技……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护城河。
比如字节跳动,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科技公司,凭借推荐算法引擎和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在信息分发、短视频、内容社交、问答等领域推出了蔚为可观的产品矩阵。字节跳动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推荐软件—今日头条起家,短时间内孵化出抖音、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飞书、悟空问答、图虫、微头条、Tiktok、Flipagram等众多应用。字节跳动的内核就是强大的产品迭代能力,而驱动这一能力的则是强大的组织和人才管理机制,它鼓励创新、不设边界,促进分布式决策和坦诚沟通,把组织的交易成本降到极低,使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结合得很好。理解动态的护城河的第二个视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在不同领域之间创造联系,以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形成全新的思维角度。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将创新定义为两类: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是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产品,通过精耕细作满足更挑剔的需求,就像许多大公司已经把创新变成了一项“常规的、可预测的程序”,而一些偶然的、非常规的主意却无法融入企业的创新流程中。破坏性创新则是追求最根本的改变,从底层出发改变现有技术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创造出区别于现有主流市场的全新产品或服务,这种创新可能会对原有的护城河产生降维打击。
因此,创意重构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力驱动因素,任何商业都无法预知其他领域、其他维度带来的竞争。当奈飞(Netflix)A的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ReedHastings)用包月邮寄的租赁模式颠覆传统碟片店的时候,百视达集团可能还在想着如何开更多的店来巩固垄断地位。当麦当劳与肯德基交战正酣的时候,它们才发现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是便利店,人们在便利店用几块钱就可以吃早餐。而当外卖业态出现的时候,很有可能便利店的生意也会面临巨大挑战。这就是更高格局上的竞争,当你终于把本领域的竞争对手击败了,会发现其他领域的竞争对手又出现了,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商业竞争本质上要看格局,要看价值,要升维思考,从更大的框架、更广阔的视角去看给消费者创造怎样的价值。
理解动态的护城河的第三个视角是开放性。开放性是与封闭性相对的,真正伟大的公司敢于打破自身的垄断地位,从内部打破边界,构建一个资源开放、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如果企业被历史性成功的惯性所包裹,那么企业将停留在过去,无法得到成长。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早死早超生”,从内部颠覆自己。
以腾讯和京东为例。腾讯早期被投资人称道的,是它运用互联网工具构筑了社交生态系统,并在此系统上创造出丰富的虚拟产品。在一段时期内,封闭的生态能够增加用户黏性或提高转换成本,从而帮助企业打造竞争壁垒。但是,互联网的根本属性是共享、开放和包容,企业尊重这种互联网精神,才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因此,腾讯公司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并在我们的撮合下与京东结盟。
这里蕴含的重要发现就是京东与腾讯的基因完全不同。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梦想和野心,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就能知道自己什么能做好、什么做不好,能够知道企业基因最终会呈现怎样的特质。表面上两家公司都可以做对方的事情,但由于基因不同,很多事情就成了掣肘。在与腾讯管理团队的一次交流中,我们就提到这个“掣肘因素”:一直以来腾讯本质上在做虚拟商品,并不涉及库存或盘点。但面对库存商品的时候,腾讯需要拥有一系列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如果腾讯非要做电商,基因里却没有库存管理能力,那么它很难杀出重围。而京东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能够创造并管理一套完整的订单生产、仓储管理、销售配送的生态系统。但是,京东的基因里缺少“移动端”,偏偏电商的入口很大程度上在于“移动端”。恰好腾讯手里有移动端,腾讯的社交、游戏等在移动端均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最终,这两家卓越的企业在开放共赢的理念下,通过开放、共享、融合,共同打造新型企业的护城河。
因此,在未来的商业逻辑中,企业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线性思考变成立体思维,从静态博弈变成动态共生。企业的护城河也不再用宽窄或者深浅来描述,而是用动态的视角,从趋势这个角度加以评定。企业的动态护城河要始终围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演进趋势来布局。
开放、动态的护城河可能是理解价值投资最重要的门径,当意识到企业拥有动态的护城河时,投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企业创造价值的本质。某种程度上说,持续不断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护城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