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县域经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1-03-01 15:44:23


原标题:南财快评: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县域经济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共中央发布了新世纪以来连续第十八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明确了“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其中,《意见》对如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了具体部署和规划,为下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农业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件指出,产业兴旺需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乡村产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体现着产业富民的逻辑内涵。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富民产业在农村地区逐步发展,如今,832个贫困县全部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国家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各类产业基地累计超过30万个,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已初具规模。与之前的一号文件相比,“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转变为“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这是国家希望通过以产业链融合延伸形式将发展成果更多倾向“三农”,加强对乡村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让农民群体普遍受益,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远大于狭义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链价值,绝大部分增加值都发生在第二、第三产业,因此产业兴旺不仅必须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还要横向拓展产业的多种功能,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贯通。一号文件提出的“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极具现实意义,我国有近2900个县城,若将农业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发展,可形成以县域为承载主体的农业产业集群和产业支撑,进而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销售和品牌建设等途径延伸产业链,扩大农民增收空间,让农民在农业全产业链推进的不同环节中分享更多的收益。

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及时跟进相关产业配套的标准体系,以确保乡村产业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高标准是推动优质农产品、产业推向市场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有了高质量,农业产品才能有市场,农业产业才能兴旺和可持续,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不竭动能。此外,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有助于突破农产品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合同和仲裁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在某些优势领域有希望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事实上,我们看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只需看其生产、加工、流通、管理等环节的标准化程度就可以了。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然而标准的制定不能只能由国家来完成,在过去,企业长期以来习惯被动接受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缺乏主观能动性。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可以说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车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成为企业标准水平真正“领跑者”。

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产业集群

县域是连接我国城乡互动、承载以城带乡整体和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县域”的频率多达11次,这是21世纪以来,“县域”一词在一号文件中出现的最高频次,县域发展正前所未有地被关注。《2019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县域经济总量达39.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41%,快速发展的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力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就需要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的突破口,引导乡村特色产业向主产区、中心镇、中心村、物流节点和聚集区汇聚,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发挥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与系统联动效应,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这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2014年中央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后连续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并鼓励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今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科技示范园建设。2021年,三产融合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融合的阶段,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中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核心就是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然而现实情况是全国各县乡存在经济、资源等不同差异,齐头并进同步发展不太现实,因此要求一些产业发展水平领先的地区建立一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有责任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5年创建500个左右示范园,这样就能形成梯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在产业融合与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加快促进农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协同创新与应用,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一批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促进要素整合、产业集聚、企业孵化。

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

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对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服务政府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能够反映全产业价值链统计核算方法尚未出台,但国家已经在稳步有序推进此项工作,根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要求,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历时一年共同制定并于年底发布实施《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分类》科学界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为未来全面准确核算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而深化提出要“稳步推进反映全产业链价值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这项工作有助于客观反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规律,充分体现国家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因为农业经济活动领域正在由传统种植、养殖向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以及生产性服务拓展,传统的分类和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稳妥地做好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核算工作,对于提高农业全产业价值链核算数据质量,针对性制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全面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乡村振兴是基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这艘驶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轮已正式起航,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重任在肩、势在必行!

(刘宏曼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世彬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