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报
【硬核研报】 碳排放第一大元凶已找到!碳中和背景下扩产周期结束,制约行业盈利之殇解除,板块迎来重要投资机会,这些优质龙头潜力巨大
【新能源车动见】再超预期!国内电动车年销量预期再度上调,铁锂电池成亮点,龙头企业库存下降明显
【硬核研报】剑指4万亿土壤修复市场,新增订单暴增33%!危废产能四年翻五倍,这家市值刚过百亿的资源化龙头将成为第二个“东方雨虹”?
【食品饮料α掘金】加速增长,“卤味一哥”未来3年收入至少增80%
歌尔股份子公司拟引入15家外部投资者,山东首富又将收获一上市公司
来源:时间财经
原创 向雨
姜滨夫妇身家已超220亿。
近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股份”)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尔微电子”)拟增资扩股引入15家外部投资者。
本轮投资者将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向歌尔微电子合计增资21.5亿元,其中6058.01万元计入歌尔微电子新增注册资本,其余计入资本公积,投资者合计取得歌尔微电子增资扩股后10.41%股权。
该轮投资完成后,歌尔股份持有歌尔微电子股权由95.88%变更为85.9%,未导致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
歌尔股份方面对时间财经表示,通过引入上述外部投资者,有利于改善歌尔微电子的股权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为歌尔微电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歌尔微电子业务分拆上市过程中的积极进展。上述外部投资者积极参与歌尔微电子的增资扩股,也说明他们对于歌尔微电子业务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
截至3月3日A股收盘,歌尔股份最新股价34.49元/股,总市值1161亿元。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时间财经,歌尔微电子在分拆上市前引入15家外部投资者,有利于增强公司的资金实力,从而促进公司发展。这些机构的投资行为,对于歌尔微电子价值方面也是一种认可与加持,帮助其未来获得更有利的上市条件。
歌尔股份和歌尔微电子的实际控制人均为山东首富姜滨夫妇。若歌尔微电子分拆上市成功,姜滨夫妇身家或迎暴涨。
2020年4月,福布斯发布《2020年全球亿万富豪榜》,歌尔股份董事长姜滨以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身家夺得山东首富宝座,完成了对原首富郑淑良家族的反超。
公开资料显示,歌尔微电子主要从事公司MEMS麦克风、MEMS传感器、微系统模组等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无线耳机、可穿戴产品、汽车电子等领域。
2019年,歌尔股份旗下微电子业务完成重组,由歌尔微电子统一运营,当年歌尔微电子实现营业收入24.43亿元,净利润3.17亿元。2020年,歌尔微电子收入为31.94亿元,净利润3.94亿元。
2020年11月11日,歌尔股份发布《关于筹划控股子公司分拆上市的提示性公告》称,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提升歌尔股份和微电子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拟将歌尔微电子分拆上市。
今年3月1日晚,歌尔股份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歌尔微电子拟增资扩股引入15家外部投资者。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投资中,歌尔股份控股股东歌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歌尔集团”)参与增资2亿元,其余为地方国资和具有投行背景的PE机构。
对此,歌尔股份表示,本次交易符合公司及歌尔微电子的战略发展目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微电子业务的发展,多元化股东结构,符合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
据知名市场研究与战略咨询公司YoleDevelopment发布《2020年MEMS产业现状报告》显示,2019年歌尔微电子是全球MEMS厂商前二十名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排名第九。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告诉时间财经,外部投资人的成功引进有利于推动歌尔微电子上市。如果歌尔微电子成功上市,短期能大幅提升歌尔股份的投资性收益,长期看有利于歌尔微电子经营更上一层楼。
公开资料显示,歌尔股份成立于2001年,于2008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声光电精密零组件及精密结构件、智能整机、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耳机、麦克风等。经过十多年发展,歌尔股份已成为苹果等知名公司供应商,被业内称为“声学巨头”。
1月29日,歌尔股份发布2020年业绩快报,公司收入为576.13亿元,同比增长63.92%;归母净利润为28.55亿元,同比增长122.94%。
对于利润上涨,歌尔股份称,主要原因是:公司智能无线耳机、虚拟现实、精密零组件、智能家居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与此同时,歌尔股份还公告,截至2021年2月19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4227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1.26%,最高成交价为34.6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30.94元/股,支付金额为13.83亿元。
国联证券发布研报称,歌尔股份2020年业绩快报接近指引区间上限,回购股份体现公司长期信心。同时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回购5-10亿元公司股份,回购价不超过39元,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有望进一步完善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及骨干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