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继续断崖式下降 港股的春天戛然而止?
作者: 周艾琳
[ 机构认为,牛市结束并不意味着熊市开始,当前国内宏观环境依然处于美林时钟所定义的“过热”期,经济还在持续修复,EPS(每股盈利)提升将对冲估值下行,且CPI预计全年整体可控,目前看市场没有趋势性下行风险。 ]
[ 在印花税消息的冲击下,2月24日南向资金史上首度净流出近200亿港元,而后资金仍持续净流出态势。 ]
印花税提升、美债收益率飙升、内地公募发行降温,港股遭遇“三连击”。进入3月,南向资金依旧维持2月末断崖式下降的状态,1月时连续每日净流入200亿港元的巅峰时刻一去难复返,港股也陷入区间震荡。
在印花税消息的冲击下,2月24日南向资金史上首度净流出近200亿港元,而后资金仍持续净流出态势。3月的前两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出17.32亿港元,与2月中旬前的盛况反差剧烈。2日,受到“香港不排除进一步提高股票印花税”的消息打击,恒生指数跌1.21%。截至3月3日,恒生指数收报29756点,当日反弹2.56%,相较于早前31183点的最高位回调近5%,当日南向资金转为净流入57.47亿港元。
港股的春天似有戛然而止之势。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机构普遍认为,南向资金并不会一去不复返,且牛市暂歇不意味着熊市开始,只是市场大概率将延续震荡走势,年后美债利率上行速度明显加快,与美国联动性较高的港股难免受到影响。
“三连击”下南向资金骤降
在“三连击”中,2月24日印花税提升30%的消息率先冲击港股。令市场意外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本周二还表示,现阶段没有征收股息税的计划,但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加印花税的可能。
这成了最初南向资金断崖式下降的导火索。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花税正式上调后,由现时买卖双方按交易金额各付0.1%提高至0.13%,交易成本上升30%,进一步压制市场表现,而且印花税占港股交易成本的88%,税率提升30%将导致南下交易成本明显上升。但是参考A股过去上调印花税案例,一般调整后一个月左右会对短期市场情绪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中长期而言有效性并不显著。
印花税的冲击刚被消化,美债收益率飙升再度冲击全球股市。2月26日,隔夜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上升到1.6%以上,回到了美国疫情暴发前的水平,收益率飙升对科技股的冲击尤为明显,例如以科技股为主的美国纳指跌幅明显大于价值股居多的道指。与美国联动性较高的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也遭遇重挫。鉴于南向资金此前倾向于配置腾讯、美团等互联网公司,利率回升下“杀估值”的冲击尤为明显。
为什么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1.5%左右很重要?因为超过该线,美债收益率开始高于标普股息收益率。这对港股同样关键,机构预计,港股股息收益率2021年将从2.6%降至2.1%。
与此同时,内地公募基金发行的降温也导致南向资金承压。2月新发行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达2460亿元(对比1月为4500亿元,2020年月均1431亿元)。1月行情火爆时,部分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可达20%~50%。
“春节后‘抱团股’瓦解,部分基金暂停申购,这似乎是基金发行量拐点到来的一个迹象。”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白酒为代表的消费行业、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行业、 疫情期间受益的医药行业以及汽车、家电等传统行业,短期内大幅下跌。其中食品饮料行业下跌16.9%,消费者服务行业下跌14.2%,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医药下跌 11%。前期机构投资者抱团的‘核心资产’遭到抛售,重仓这些资产的部分基金暂停申购并派发大额红利。展望未来,前期市场热捧的核心资产可能已经到顶,相关基金恐将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
不过,具体的基金发行情况仍待观望。吴照银称,过去三个月上报并经过审批待发行的基金有47只,按照过去每只基金平均发行37亿份额计算,仍有望带来约1700亿金额(其中也有配置港股的资金)。不过,A股走势和监管都会影响基金发行,具体发行份额存在变数。
牛市暂停不代表熊市开始
就目前来看,港股的疯牛行情已经暂时刹车。根据美林时钟,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有望超过15%,CPI将逐步回升,从而步入美林时钟“过热期”,大宗商品迎来高光时刻,未来几个月可能进入“滞胀期”。
但机构并不认为熊市就将到来,震荡市仍是主流判断。梁辉对记者称,2020年疫情背景下,全球大幅释放流动性,带动资本市场走牛,而当前在疫情持续改善、疫苗接种加速背景下,美债长端利率继续走高是大概率事件,估值很难进一步提升。但牛市结束并不意味着熊市开始,当前国内宏观环境依然处于美林时钟所定义的“过热”期,经济还在持续修复,EPS(每股盈利)提升将对冲估值下行,且CPI预计全年整体可控,目前看市场没有趋势性下行风险。
根据Wind及相关数据,恒生指数在2020年的盈利增速-33.5%;在2021年的盈利增速预期为25.8%,盈利预期将大幅改善,这也可能是后续资金南下的驱动因素之一。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方面对记者表示,港股的机遇仍大于风险。中概股“二次上市”、众多IPO也将吸引资金流入。2020年港交所全年共吸引146只新股上市,内地的企业仍然是港交所IPO的主要来源,有112家,共募资3901亿港元,占IPO募资的99%。此外,AH溢价高则代表港股资产相对于A股的低估。
就资金的板块偏好而言,“科技板块的流入资金仍受腾讯控股以及电信服务商拉动。腾讯控股继1月获 876.9亿港元净买入后,2月再获227.6亿港元净买入(占2月计算机板块净买入额的99%)。”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主管高挺对记者称,2月净流入额前五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化工、非银金融和医药生物。
多位内地投资经理此前都对记者提及,在布局港股时,估值低并非最主要的因素,关键还要看标的是否稀缺。例如在港股市场,互联网、连锁餐饮、18A医药公司等都是A股没有的,而内地最好的一些科技股也都聚焦在香港,因此会侧重这些布局。
恒指结构改革引关注
此外,近期恒指的结构改革也引发关注。恒生指数公司3月1日时宣布了《优化「恒生指数」持续成为香港市场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市场基准之建议》 的咨询总结。
“恒指可以加速纳入最新的大型IPO(缩短至3个月),这可能吸引更多企业考虑在香港上市。”建银国际首席港股策略师赵文利对记者称。
此外,恒指估值有望提升。咨询提及,为了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及港股市场结构性变化,恒指可能会继续增加新经济股在指数中的比重。从2010年至2020年,新经济板块在恒指中的比例从15.4%上升至31.8%。
根据建银国际的计算,纳入科技股令恒指的估值中枢提升,因为价格提升明显高于盈利提速。随着权重从相对稳定的金融业转向更具波动性的科技股,恒指波动率指数(VHSI)未来可能也会上涨。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