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方正策略】从地方两会前瞻全国两会—地方政府两会传递了哪些信号?
来源:策略研究
本文来自方正证券研究所于2021年3月4日发布的报告《从地方两会前瞻全国两会—地方政府两会传递了哪些信号?》,欲了解具体内容,请阅读报告原文。
胡国鹏 S1220514080001
袁稻雨 S1220519030001
刘 阳S1220520080004
核心观点
1、2021年各省经济增长与固投目标设定均趋于谨慎,经济增速目标中位数为6.5%。
2、十四五时期大部分省份的预期经济增长中枢位于6%-7%左右,工作重点包括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3、今年地方政府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备与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内需、碳达峰行动计划等。
4、城市群建设仍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看点,31个省市均明确提及城市群建设,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治理一体化是区域政策的工作重点。
摘要
2021年各省经济增长与固投目标设定均趋于谨慎,经济增速目标中位数为6.5%。2020年各省经济除湖北外其余省份经济均实现正增长,但内部分化明显,沿海省份的复苏态势优于内陆省份。从2021年各省经济增长目标来看,各省目标均定在6%-10%的区间,中位数为6.5%,总体保持谨慎,底线思维得到充分体现。从2020年各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完成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多数省份未达到年初制定目标。不同省份之间投资增速同样分化严重,从各省制定的2021年固投增速目标来看,大多数省份增速目标定在10%以内,中位数为7.5%,目标设立也相对谨慎。
十四五时期大部分省份的预期经济增长中枢位于6%-7%左右,工作重点包括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各省均将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增速目标以及工作重点置于相对突出的位置,从各省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增速目标来看,接近一半的省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GDP目标增速,基本处于6%-7%的区间内,此外,部分省份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研发经费投入和城镇化目标。从各省市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来看,提到较多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地方政府重点任务包括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备与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内需、碳达峰行动计划等。科技创新是2021年地方政府的工作主线,多地政府将“科技创新”列为首要发展任务,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0个将科技创新列入2021年工作重点的前三位,包括重点强化基础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城市及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11个省份提出“补链延链强链”项目,产业转型升级措施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端化及数字技术应用三个领域。扩大内需方面,传统基建与新基建两手抓,新基建以建设5G基站和工业互联网为主,扩大消费重点聚焦传统消费、新型消费、公共和乡村消费以及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持续加码,多地政府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围绕“3060”碳目标,北京、广东、山西、浙江等26个省市已开始着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计划,8个省市提出积极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进度,大力发展碳汇金融。
城市群建设仍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看点,31个省市均明确提及城市群建设,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治理一体化是区域政策的工作重点。交通一体化方面,交通运输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动脉,推动区域实现交通互联互通是各地2021年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各地将有一大批以高铁、机场、港口为主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马。区域产业一体化方面,多个省市积在兼顾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区域治理一体化方面,2021年多个省市围绕环保和生态领域持续推进区域联合治理。在重点城市群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完成中期任务目标转向启动远期工作任务;长三角一体化主要在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领域提出新发展要求;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在于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海南深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落实自贸港早期安排。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外部出现超预期冲击、经济大幅下行、流动性超预期收紧等。
正文如下
1、2021年各省经济增长与固投目标均趋于谨慎
回顾2020年各省经济表现,除湖北外其余省份经济均实现正增长,但内部分化明显。疫情冲击下,2020年各省实际GDP增速与年初设定目标差距明显,均未达到2020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水平。但是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得当、经济在全球内率先实现V型复苏,除湖北外其余30个省份全年均实现正增长。具体来看,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1个实际GDP增速高于2.3%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贵州、云南位居前三,增速分别为7.8%、4.5%、4.0%。尽管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经济出现了明显回暖,但内部分化依旧严重。第一,沿海省份的复苏态势优于内陆省份。受益于更强的经济韧性,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的经济恢复程度同全国相比明显更快,四季度已经回到疫情前的增速水平,全年均实现超过3.5%的GDP增速。而像河南、内蒙古、青海等部分内陆省份,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受到冲击后经济的修复速度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各省经济的恢复情况同采取的防疫措施严格程度以及疫情持续时间长短高度相关。例如疫情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且之后未出现反复的重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省份,在2020年均实现了3.5%以上的经济增长,其中受疫情影响最小的西藏以7.8%的GDP增速位居全国首位。反观湖北、黑龙江、辽宁、北京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省份,经济恢复情况相对较差,当前尚未回升至疫情前的增速水平。其中湖北2020年GDP增速为-5%,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展望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各省目标均定在6%-10%的区间,总体保持谨慎,底线思维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年后河北、黑龙江二省两会的顺利召开,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安排已经悉数出炉,31个省级行政单位都公布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且均定在6%-10%的区间。具体来看,2021年各省经济增长目标中位数为6.5%,有10个省份增长目标设定在7%以上,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湖北、海南、西藏,目标增速分别为10%、10%、9%。湖北设立较高增速的主要原因是2020年受疫情冲击经济增速为负、基数较低;海南则是受益于自贸港建设等多重政策的利好。从各省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两大规律。一是今年多数省份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总体保持谨慎,底线思维得到充分体现。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18个省份采用目标增速“X%以上”的表述,相比往年只给出确定增速的表达出现明显改变。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给国内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海外经济复苏前景尚存变数,所以各省在制定经济增速时大多数保持谨慎态度,选择了一个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和底线。二是各省在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时,参照的大多是2019年的实际GDP增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小幅调整。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1个省份经济增长目标较2019年实际增速调整幅度小于0.5%,总体基本保持稳定。
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完成情况不佳,多数省份未达到年初制定目标。从各省公布的2020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来看,在疫情冲击下,多数省份未达到2020年初设定的投资增速目标。14个在2020年初公布投资增速目标的省份中,仅有3个省份完成了增速目标任务。具体来看,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9个省投资增速位于2.9%的全国平均增速之下,其中4个省全年增速为负,湖北、青海二省投资增速位居全国最后两位,增速分别为-18.8%、-12.2%。22个投资增速位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以上的省份中,新疆、山西、上海增速位居全国前三,增速分别为16.2%、10.6%、10.3%。此外,不同省份之间投资增速分化严重,增速最高的新疆和增速最低的湖北相差达到35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在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2020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且各省之间投资增速分化严重。
从各省制定的2021年投资增速目标来看,大多数省份增速目标定在10%以内,目标设立相对谨慎。2021年的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19个省份明确提到了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增速区间位于5%-15%,增速中位数为7.5%。具体来看,19个省份中,15个省份的投资增速目标定在了10%以下,其中最低的是西藏,目标增速仅为5%。在低基数的背景下,多数省份设立目标增速相对谨慎,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省为了顺应经济复苏趋势,主动降低传统基建、地产等逆周期调节手段的投资力度。而广西、云南、海南等省份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规划中加大投资力度,增速目标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15%、11%、10%。其中广西在2020年实际投资增速仅为4.2%的背景下提出今年大幅增加投资规模,核心原因是2021年是广西“扩大有效投资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
2、多个省份明确十四五定位和工作重点
从各省市十四五时期的定位来看,接近一半的省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的GDP目标增速,增速目标处于5.5%-10%的区间。通过统计31个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四五时期的工作计划,14个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该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目标,均处于5.5%-10%的区间。具体来看,海南提出的十四五时期GDP年均增长目标最高,目标为年均增长10%;湖北提出的目标最低,目标为年均增长5.5%;其他省份提出的增速目标基本位于6%-7%的区间内。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和浙江两省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GDP要达到的目标数值,分别为2025年突破6万亿元和8.5万亿元大关。北京、浙江、江苏、宁夏四个省市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人均GDP要达到的准确数字,其中北京提出的人均GDP目标最高,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万元;宁夏提出的人均GDP目标最低,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而浙江、江苏二省的目标人均GDP分别为13万元和15万元。此外,为了加快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部分省份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研发经费投入和城镇化目标。具体来看,共有7个省份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研发经费目标,其中海南省提出的目标增速最高,为实现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34%;浙江省提出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2%、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此外,有11个省份对十四五时期的城镇化率进行统筹规划,其中云南设定的目标最低,目标城镇化率为51%;浙江目标最高,目标城镇化率为75%。
从各省市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来看,提到较多的五个关键词分别是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统计地方政府两会中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的前三工作重点,发现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毫无疑问这也是十四五时期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方向。第一,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16个省市均强调要全力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海南省提出充分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具有海南特色的合作竞争新优势;上海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第二,13个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创新的核心地位。其中较为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均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内蒙古也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第三,12个省市提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比如贵州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挖大数据“钻石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第四,12个省市强调壮大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如山西省提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数字山西战略,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第五,11个省市提出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如北京、天津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广东提出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四川和重庆提出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3、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绿色发展为今年地方政府重点任务
科技创新是2021年地方政府的工作主线,重点强化基础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城市及培育企业创新能力。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多地政府将“科技创新”列为首要发展任务,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0个将科技创新列入2021年工作重点的前三位,其中北京、重庆、福建、吉林等9个省份将科技创新摆在政府工作首位。具体来看,地方政府有关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第一,强化基础研究,推动更多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国家实验室”、“重点科创平台”等成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汇。如上海提出“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海南提出“打造重点科创平台”,甘肃提出“加快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建”。第二,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多地政府均出台具体政策,赋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如福建提出“完善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重庆提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3万家、有研发机构的工业企业占比达到30%”。第三,推进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在去年五中全会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中心”成多地政府2021年布局重点,如广东提出“加快建设粤澳港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庆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
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隐忧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加快产业体系自主可控、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19个将“产业转型升级”列入政府前三工作重点,措施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高端化及数字技术应用三个领域。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山西、上海、福建、甘肃等22个省份明确提出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转型。制造业高端化方面,作为产业链核心载体,制造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卡脖子”技术领域,贵州、山东、青海等11个省份提出“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聚焦新材料、机械工程、轨道交通等制造领域的高端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去年“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抓手,拓展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链优化过程中的应用”,各地政府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以数字经济反哺实体经济发展。吉林、北京、广西等14个省份制定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计划,其中辽宁、宁夏、江西、福建、四川5个省份明确本省数字经济发展定量指标。
扩大内需成为2021年地方政府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如何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是今年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在今年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传统基建、新基建、制造业仍是我国投资的主要方向。具体来看,第一,在传统基建领域,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根据地方政府工作安排,今年有众多基建项目将迎来上马开工。铁路建设方面,辽宁、江苏、陕西等多省规划今年开工建设多条新铁路项目;公路建设方面,河南持续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青海计划今年建设同赛高速等两条高速公路;机场建设方面,青海计划今年加快西宁机场三期进程、玉树机场改扩建。第二,新基建逐渐成为2021年各省投资的重点方向,其中5G项目布局成为重中之重。有至少14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今年的5G基站建设计划,合计有望新增接近36万座5G基站。其中河南、云南两省计划建设数目最多,均表示要新增5万座5G基站。此外,工业互联网也成为各省政府关注的重点,山西、福建、天津、安徽、贵州、山东等省份明确了今年工业互联网项目的建设计划。第三,在制造业投资领域,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各省的重点布局。具体来看,多省根据已有的优势产业链进行拓展和延伸,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
扩大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被提及,重点聚焦传统消费、新型消费、公共和乡村消费以及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第一,传统消费方面,今年有13个省份明确提出启动新一轮汽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释放大额消费潜能。第二,新型消费方面,24个省份聚焦数字消费新发展。其中山西省提到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数字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智慧消费、健康消费等新热点;天津市提到促进直播电商、5G消费体验发展,打造天津消费品牌。第三,公共和乡村消费方面,随着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今年公共和乡村消费有望成为重要的消费增量来源。对于公共消费,各省市主要聚焦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如河南、云南等省份计划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对于乡村消费,发展农村电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成为政府关注重点。如福建省提出提升乡村商贸水平,扩大乡村消费;内蒙古提到扩大县域和农村牧区消费,发展农村牧区电子商务,支持农畜产品冷链物流和活畜交易市场建设。第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北京、湖南、海南等10个省市提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重庆市提出推进“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建设中央商务区等国际消费核心区;湖北省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免税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对绿色发展持续加码,多地政府出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此前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围绕“3060”碳目标,北京、广东、山西、浙江等26个省市已开始着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其中北京市已明确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具体来看,各省市碳达峰行动主要体现在消费端、生产端和碳交易三个领域。从消费端看,上海、海南等省市坚持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双控,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其中浙江明确提出“2021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20.8%”的行动目标。从生产端看,各地政府在产业层面有保有压,山西、吉林、天津等省市加快推进钢铁、建材、电镀、石化、造纸等重点行业绿色化转型,加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支持力度,浙江、湖北、河南等省市积极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及“零碳”体系试点。此外,多地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电力传输绿色化改造。天津、广东等省份制定计划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山西明确2021年天然气产量达120亿立方米的定量目标,安徽提出加快推进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建设天然气主管道160公里。碳交易方面,河北、福建、广东等8个省市提出积极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进度,大力发展碳汇金融。
4、地方区域政策亮点有哪些?——城市群建设是主要方向
2021年区域协同发展政策持续推进。从方向上看,城市群建设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31个省市均明确提及城市群建设。从内容上看,区域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治理一体化是区域政策的工作重点。
2021年各省均提出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交通运输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动脉,推动区域实现交通互联互通是各地2021年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各地将有一大批以高铁、机场、港口为主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马。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北京积极推进京唐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规划衔接和融合。天津加快京滨、京唐、津兴高铁建设,开工建设多条高铁和城际铁路项目。
2021年各省积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分工,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产业集群协同能力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多个省市积极融入区域产业体系,在兼顾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如四川与重庆共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示范区;黑龙江哈尔滨持续深化与深圳对口合作,推动加快建设深哈产业园;湖北加强与周边省份的战略联动,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2021年各省加快建立联合治理机制,推动区域治理一体化。协同治理是突破城市行政边界、推动区域管理效率的重要方式。2021年多个省市围绕环保和生态领域持续推进区域联合治理。如天津强化大气、水污染协同治理,联动实施永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推进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安徽深入论证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远期目标迈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完成中期任务目标转向启动远期工作任务的重要一年。北京将坚持“一核两翼”联动,推进新一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建设、落实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天津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承接北京部分非首都功能,深化部市、院市、校市、企市合作,全面加强与雄安新区对接合作等方面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河北全面提升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的承接功能,推进雄安新区高质量规划建设,同时统筹推进容东、容西和雄安站枢纽等重点片区建设和京唐、石衡沧港城际等交通项目建设,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扎实推进,2021年江浙沪皖等省份在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领域提出新发展要求。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众多利好政策、产业项目得以实现加速落地。2021年地方政府两会上,江浙沪等省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又提出了众多新发展要求,主要针对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两方面。具体来看,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方面,上海提出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制度;江苏提出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大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和沿江特色示范段建设;浙江提出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江南水乡客厅。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方面,上海强调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浙江提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安徽指出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
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今年广东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项工作重点即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具体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广东明确提出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促进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在交通建设方面,广东提出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在科技创新方面,广东提出加快建设大湾区科创中心、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区、中医药高地,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此外,推动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的不断提升也是今年广东省的工作重点,重要举措包括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做强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加强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主要城区全覆盖,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关键之年,四川、重庆二省出台多项措施持续释放“一区两群”空间布局优化效应。2020年1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上,中央第一次提出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迎来新阶段。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关键之年,在四川、重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要协同推动交通建设、政策协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取得新突破。具体来看,交通建设方面,四川提出抓好成渝主轴发展、畅通主轴通道,加快建设完成成渝地区多条高铁、高速公路,努力形成1小时通勤圈;重庆则强调加快实施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政策协同方面,四川指出支持川渝两地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加强对接合作,广泛凝聚共识和合力;重庆提出加强政策协同对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研究出台产业、人才等领域配套政策。科技创新方面,四川强调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成渝地区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强配套协作;重庆则指出编制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和科技创新中心。
海南深入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落实自贸港早期安排。2021年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开局之年,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海南发展的黄金机遇和重要窗口。制度建设方面,海南大力推进自由贸易港相关立法和有关政策的出台,完善“一区多园”工作机制,广泛推广“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加紧封关研究准备,通过行政许可“放管服”、政务服务“零跑动”与市场监管领域的“双随机、一公开”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投资方面,海南提出实施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产业投资,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充电桩、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多省市积极融入“双循环”战略,促进改革开放新格局。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共有27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成为“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具体来看,四川、江苏提出建设高标准自贸试验区,着力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天津、云南提出全面提升向内向外辐射能力,打造成为“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点。福建提出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深入实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等标志性工程,主动对接中欧投资协定和RCEP协定成果,持续扩大“朋友圈”。
以上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查看《从地方两会前瞻全国两会—地方政府两会传递了哪些信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