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货币政策揭开面纱: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低,加强定向、相机调控
2021年全面降准降息概率极低。
在发达经济体超常规刺激易放难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政策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内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此前的刺激政策如何退出、2021年货币政策如何回归正常化?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如何调整颇为关注。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相比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表述,2021年的货币政策新基调揭开面纱。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2021年两会,恰逢通胀威胁初步显现、全球政策拐点若隐若现和国际金融市场大幅调整的短期微妙时点,中国政府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政策信号,对短期市场行为选择和长期资源配置都做出了审慎、高效的前瞻指引。更加自信地平衡政策搭配远近得失,既保留一定政策余力,又不急于猛掉头的政策搭配,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理性回归。
全面降准降息大概率落空
总体来看,今年宏观经济预期目标回归常态,为宏观政策向常态化回归奠定了基础。
疫情影响下,2020年我国并未设定GDP增速目标,而是强调“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2019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恢复设定GDP增长目标(6%以上)的同时还表示,“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意味着,2021年货币投放量要小幅减速。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2021年的货币政策将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转向把握好稳增长、防风险与控通胀之间的综合平衡。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2021年全球疫情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成色的关键变量,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需要一定货币政策给予支持;但在全球流动性泛滥、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总量保持适度,更倚重结构性政策精准支持,让资金资源流向最需要、最困难和最优效率的领域。依据2021年GDP目标和通胀预测目标,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速应该在9.0%~10%附近。
实际上,对于市场而言,前期的刺激政策退出已成共识,关键在于退出的节奏和力度。
而对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金融高层已多次释放信号。最近一次是在几天前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因为今年整个市场利率回升,估计贷款利率会有回升和调整,但总体利率还是较低。”
这也一度被市场误读为监管层“口头加息”。而实际上,所谓贷款利率会提升,主要还是指前期一些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会退出。
从2020年5月以来,货币政策操作已经连续多月静默,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连续10个月按兵不动。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提及降准降息,多位专家预计,这或许意味着2021年全面降准降息概率极低。
周茂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全面降准的概率低。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不同于去年特殊时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国内经济稳步恢复,加之海外经济呈现复苏回暖迹象,一定程度利好我国外需,政策逐步回归是大方向;二是在全球流动性泛滥情况下,国内需要防范局部资产泡沫风险,确保宏观杠杆整体平稳;在经济不出现异常影响的情况下,国内更多倚重结构性、创新工具进行调节。
“从今年来看,降准降息这些政策肯定是没有必要,2020年是应对疫情的特殊年份,因此降准降息次数较多。2021年整个宏观经济已回归正常化,总量政策(降准、降息)出现的概率不大,符合市场预期。”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称。
王青则表示,考虑到2021年的经济增长及物价走势,年内实施加息提准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的一个具体体现。
稳市场主体多箭齐发
与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相比,2021年报告内容虽然未提及“降准、降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但一些新的提法也引起市场关注。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延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完善金融机构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制度。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给予定向支持。
明明称,这突出了货币政策要直达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方向,包括信用贷款、首贷户、支持科创企业等,货币政策更加精准,在总量保持中性稳定的背景下,需要用更多的创新性、结构性政策去支持一些经济薄弱环节,比如三农、小微、科创企业等。
正如总理所强调的“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等多个目标,多箭齐发,也给市场吃了定心丸。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政府工作报告在促进中小企业恢复方面,力度高于预期,更加严苛的普惠金融目标,彰显出中国经济发展重心下沉的决心。
周茂华对记者表示,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没有减弱。“去年属于特殊年份,国内采取特殊阶段性帮扶政策,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相应的政策需要作出调整,尽管大型商业银行普惠贷款增速小幅下降10%,但30%的绝对增速仍高,同时,远高于全部贷款增长12%左右。”
一位国有大行地方支行行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增速要求从40%降至30%,但整体还是要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今年支行一季度的任务相当于去年全年任务的2/3,虽然有难度,但还是有望完成。
最后,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王青认为,这主要是指今年实体经济中的企业一般贷款实际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小幅下降。这会消除市场对今年贷款利率转而大幅上行的担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意味着今年资金面出现趋势性收紧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市场利率将围绕政策利率宽幅波动,预计全年利率中枢与年初水平相比,不会出现大幅抬升,整体呈现“稳货币”特征。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