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积极应对老龄化 描摹“老有所依”蓝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8.1%。“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养老方面着墨较多,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全社会对养老问题非常关心,“老无所依”成为公众的担忧。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多名长期关注养老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在应对“未备先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法》、做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留住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建言献策,共同为描摹“老有所依”的蓝图添彩。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应对老龄化 关键解决好“未备先老”
如何应对老龄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带来了“未备先老”的概念。
郑功成表示,长期以来,“未富先老”成了对中国老龄化进程的标准说法,但全国或地区相关指标证明支撑这一结论的证据是不足的,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确实很快,但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两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严重失调的情形。各种事实证明,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主要是“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了,人民生活持续大幅度改善了,但却并未同步做好应对老龄化的各种准备,这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
对于我国目前在应对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不足,郑功成认为有以下几点,存在思想准备不足、制度供给不足、服务供给不足、保障结构失衡等现实情况。说思想准备不足,按照人们的传统观念,60岁甚至是50岁就被视为老人了,人们之间的代际关系尚未有效调适。“当前,我国健康老龄化的观念未确立,讲老有所养多,而倡导老有所为少,适老氛围也尚未形成。在制度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养老服务政策等尚未成熟,长期护理保险尚未完全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更未有相应的政策支撑等等。在服务供给方面,养老服务总量供给有限,机构养老服务尚未形成社区为主体、以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为目标的新发展格局。在养老设施建设中,城镇重于乡村。”郑功成说。
郑功成表示,“基于上述现实,我认为用一个‘未富先老’来概括中国老龄化进程并不准确,反而会影响积极应对老龄化。当务之急是必须抓住‘未备先老’这一关键问题,朝着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快步迈进。”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