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代表委员“话”金融|④王玉玲、崔瑜、张智富
2021年“两会”期间,人民银行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媒体关心的问题接受采访,共话金融改革与发展。
王玉玲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玉玲代表建议(摘要)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在铁矿石贸易等领域探索人民币计价结算、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持续拓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安排等方式,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计价、投融资、储备功能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整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大国地位不相匹配。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长期战略,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强跨境人民币政策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使市场主体形成跨境使用人民币的稳定预期。
在当前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是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坚持聚焦重点,对人民币使用具有潜在相对优势的重点市场主体、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要加大推动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服务能力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比重。二是完善人民币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强化双边本币互换、本币结算、区域金融合作和人民币清算行等制度安排,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人民币使用的政策环境。三是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促进跨境资金双向有序流动,丰富风险对冲工具,提升境外主体配置人民币金融资产的便利化水平。支持境外货币当局和储备管理部门长期投资人民币资产,拓展人民币的储备和投资货币功能。四是促进本外币、离岸在岸市场的良性协调发展。更好发挥清算行职责,扩大离岸人民币规模,提高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加强风险防范。
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存款保险机构已经对多少家机构采取了早期纠正措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玉玲:2017年以来,存款保险按照条例要求,探索对投保机构开展早期纠正。截至2020年末,存款保险共对635家机构开展早期纠正,针对风险情形提出具体风险化解措施。其中,要求提高利润留存、限制薪酬、压降不良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补充资本的578家,要求控制关联交易、同业、票据等高风险资产业务增长的301家,要求控制大额授信、异地授信等重大交易授信的179家,要求降低同业负债、限制高息揽储等降低杠杆率的43家,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等其他措施的376家。在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已有353家机构风险得到初步化解。
金融时报记者:参照美国FDIC,存款保险机构对于金融机构拥有类似于其他监管部门的一线监管权,我国存款保险基金公司相应有哪些监管手段,未来有何相关计划?您认为存款保险和监管部门在分工上应当各有哪些侧重和协同,以共同提高金融安全网效能?
王玉玲: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在设立过程中就对制度的功能定位以及与监管部门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研究,存款保险和监管部门适当隔离,各有分工,互为补充,共同提高金融安全网整体效能。实践中,监管部门承担防范识别和有效化解风险的主要职责,可以通过行政处罚、撤换高管、督促整改、宣布接管等方式化解和处置金融机构风险。存款保险重点识别和报告“尾部风险”,推动早期干预和校正,降低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及风险处置成本。
按照《存款保险条例》,当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情形的,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存款保险可要求其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下一步,我们将支持《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工作,推动完善早期纠正措施,增强经营中救助等手段,促使风险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处置。
崔瑜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参事,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崔瑜代表建议(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金融行业依托数据管理带来的业务价值已逐渐凸显,数据要素将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和关键支撑力。
总体来看,金融行业数据治理与资源共享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金融行业数据治理发展步调不一、数据收集与处理监管亟需加强、数据要素的流转依然存在基础障碍。为此,为加快推进金融数据安全使用与资源共享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行业数据协同治理的规范。建议建立金融行业数据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数据治理规范,完善现有的行业数据安全分类定级标准,推进金融业重要数据的识别和认定工作。
二是强化数据处理主体监督、落实金融科技监管。建议研究设立相关行业协会自律组织,落实对个人信息控制者的安全审计,强化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管理监督,加快制定金融科技经营业务许可或者备案的相关制度。
三是发挥金融基础设施作用探索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建议发挥金融基础设施在信息流通、安全保护的优势,探索建立金融数据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共享标准和规范,研究论证设立数据共享中心或依托现有系统开展金融数据共享的试点,促进金融数据的安全保护与开放利用。
新京报记者:从个人信息采集边界、使用和保存的角度,机构怎么做是适度?怎么界定机构是挖掘信息价值还是薅信息羊毛?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加强相关领域的监管?
崔瑜:去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将个人金融信息按敏感程度、泄露后造成的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类别;同时,规定了个人金融信息在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销毁等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安全防护要求,从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提出了规范性要求。界定机构是挖掘信息价值还是通过撷取信息获利,本质上还是涉及到数据要素的确权、流通等基础问题。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是统筹建设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也是确定信息价值归属与分配的核心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还是需要加快完善数据生产要素市场的配套制度建设,规范机构行为、保障各方利益。
强化监督是数字化经济时代保障数据安全的一般性要求,落实金融科技监管应当进一步对处理金融数据信息的行为强化管理。一是加强数据处理机构的数据治理,把数据治理纳入到公司治理的范畴,治理架构应当符合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二是加强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的监督作用,形成行业监管的协同治理机制,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优势,落实对行业主体的数据安全审计。三是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加强对新技术金融应用备案管理,防范金融业数据安全保护的交叉风险。四是发展监管科技,推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同步监管发展,缓解监管时滞,提升监管效率。
张智富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省分局局长
张智富代表建议(摘要)
“十三五”期间,金融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加强风险防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直接融资短板有待补齐,信贷结构有待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空间有待拓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有待加强,银行业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为此,对“十四五”金融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直接融资为突破,补齐金融短板。加大对优质民营、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力度,加强上市辅导与定向扶持,支持优质民营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
二是以调整信贷结构为重点,加大重点与薄弱环节支持。加大金融对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聚焦“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实现信贷包容性增长。
三是以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导,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绿色项目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方面的优势,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再生能源等绿色产业,拓展绿色债券和票据融资渠道。
四是以夯实脱贫攻坚为支点,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下沉服务和创新产品。完善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健全抵质押配套机制,建设有效可推广的乡村风险分担机制。
五是以防范风险为底线,维护金融稳定。金融机构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及时提高拨备水平。积极推动监管科技在数字金融的探索与应用,完善系统性风险监管制度和金融安全网体系,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在提案中提及,应根据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特征,创新金融产品。可以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尝试吗?
张智富:科创企业等轻资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能得到有效转化、缺少可抵押资产等困境,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获得融资。为此,江西省从加强政银合力和打通银企信息壁垒等方面着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了一批金融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是政银携手开创融资新渠道,“科贷通”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自2016年起,江西省试点开展“科贷通”,建立了联通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县科技主管部门和合作银行的“科贷通”业务管理系统,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以1:10放大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科技+信贷”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成长。
2020年,江西省“科贷通”累计放款977笔25.99亿元,其中,90%以上的“科贷通”贷款为信用贷款,贷款利率控制在4%左右,比2019年平均降低约1%,科技企业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是建立江西省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破解小微企业首贷信息缺乏问题。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企业抵押担保物不足、银行经营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江西省建立了企业收支流水大数据平台,整合了全省银行机构、全部企业账户收入与支出流水数据,并逐步拓展到票据结算、第三方支付的收支流水数据。随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逐步缓解,引导银行机构更新观念,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逐步提高信用贷款比重。目前,平台已开始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赣州、吉安两地试点应用。截至2020年末,平台支持发放企业贷款15.96亿元,其中普惠口径贷款4.6亿元;支持首贷企业24户,贷款合计4.7亿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