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政协委员:“刷脸”时代,怎么保住“面子”?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时间:2021-03-11 14:48:10


原标题:“刷脸”时代,怎么保住“面子”?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目前,生物识别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指纹门禁”“刷脸付款”让人们出行、支付日益便捷化。

●然而便捷的背后也隐藏着一定风险。从质疑“去动物园看个动物,凭什么要刷我的脸”的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到“平台刷脸导致房子被过户”,从AI“换脸”软件到个人信息非法买卖……这些强制“刷脸”被迫“丢脸”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人脸识别技术、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面临的窘境。

●两会期间,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随机街访部分居民,收集部分网友意见,发现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隐忧:商家是否有权收集个人数据?采集的个人数据能否妥善安全保管?会不会镜头一扫,我的全部家当都归了别人?

●带着这些疑虑,我们邀请三位全国政协委员与大家对话交流:“刷脸”时代,谁来为你保住“面子”?

Q

网友:人脸识别的唯一性是否有保障?会不会出现“换脸”就能代替别人刷脸成功的情况?

江浩然:“换脸”就能代替别人刷脸成功的几率是极小的,但目前的识别技术也不大可能提供100%的保障。人脸识别技术刚出现时,用高清照片破解的几率是存在的。但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有相当的成熟度和比较高的准确率,通过红外检测或3D结构光等方式保障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些软件会要求你眨一下眼,点一下头,进行综合性比对。出于更高级别安全性考虑,一般还会有步态识别或者通过密码或者身份证、银行卡等其他介质进行多重认证。

在支付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效率较高,推广性较好的一种技术。比如医保电子凭证全渠道用户量已突破5亿,覆盖全国近40%参保人。医保电子凭证支付功能在200多个城市,超过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22万家药店应用,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还让部分医药机构有效遏制了盗刷、套刷、刷“人情卡”等违规乱象。

一般情况下,人脸识别的安全性还是能保障的,我认为,在整个人脸识别行业,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规范人脸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更有效地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从而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Q

网友:近两年来,包括人脸生物识别信息已在支付转账、实名登记等场景中广泛应用,人脸识别产业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在技术、场景和规划方面都有哪些进展?

江浩然:有数据显示,2019年成为刷脸支付的“元年”,预计2022年突破7.6亿人次,届时将取代扫码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如果说在疫情之前,很多人对于刷脸支付本身的技术、安全等方面存在质疑,但疫情过后,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刷脸支付已变得更加强大。疫情加速了刷脸支付的进化。在产品层面,许多硬件服务商推出了刷脸测温的功能,并且更加注重对二维码支付功能支持的凸显;在算法方面,支付宝以及微信支付升级了算法,支持可戴口罩进行刷脸支付,在场景拓展方面,社保医疗、校园团餐等领域不断扩展。

现在整个人脸识别支付生态在逐渐丰满:一方面已经步入刷脸支付生态的设备厂商、SAAS商在此期间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另一方面,设备商、摄像头商、算法企业、主板供应商等新的角色不断参与。可以说,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冷静期”,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更加务实,刷脸支付产品逐渐成熟,业态逐渐丰满,产品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如今,不论是出行、购物、还是看病就医,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刷脸,好像你要是不会刷脸支付,就“out”了一样。

在规划方面,我认为国家的顶层设计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2019年8月,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其中提到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要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1:N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从央行所公布的文件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将进一步得到推广,但同时对于刷脸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Q

网友:还存在哪些比人脸识别更为精准的生物识别技术?怎样才能有效保护民众的数据隐私?

江浩然:比人脸识别更加精准的技术,一些我们在电影当中看到的“高科技”也在现实场景中得到了应用,现在来看指静脉,掌静脉,虹膜技术比较成熟,这些生物识别隐蔽性比较强,被盗取的难度更高。

我觉得有效保护民众的数据隐私要从三方面做起,第一,要加快对数据采集和数据使用方面的立法工作,明确数据采集和使用的流程、标准和权限,我认为在采集和使用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和使用者玩“文字游戏”,我被采集的数据信息,究竟都有哪些?都具体用于哪些方面?而不是用一个“等”字就可以替代的。第二,是要加快对公民数据产权的确权工作,在不同场景下,我的个人信息究竟价值几何,管理方、使用方的权责都有哪些?这些也是保护个人数据隐私需要明确的事情。第三,应加大对数据隐私的宣传工作,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民众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隐私政策,发现可疑条款或者条款过于模糊不清、晦涩难懂时,应当慎重使用。此外,在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向法院起诉、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

记者:王金晶孙琳 崔吕萍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