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


来源:环球网   时间:2021-03-12 07:41:34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1日文章,原题:吴若兰真的懂中国吗?一度很受中国网民欢迎的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Caroline Wilson)踩雷了。一篇涉外媒在华境遇的文章使她成为众矢之的。

担任英国驻华大使后,公众视野中的吴若兰常在网上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网民的友好。她常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发布全中文vlog,将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娓娓道来,不少中国网民被她的“接地气”感染。14天隔离结束后,吴若兰访问了重庆、西安、上海等多个城市。

用vlog等方式与中国网民互动,吴若兰一度成为外国驻华大使中的“网红”。中国不少网民甚至认为她能缓和近年冰封的中英关系。

不料,3月2日,吴若兰在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外国媒体憎恨中国吗》的文章,顷刻间使不少支持她的中国网民“粉转黑”。

中国媒体痛批吴若兰的文章偷换概念、充满偏见谬误。有些也举出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中国的不实报道的例子,用以“打脸”吴若兰。

中国外交部批评吴若兰的文章通篇充斥着“教师爷”式的傲慢和意识形态的偏见,颠倒黑白、操弄双标。

吴若兰的文章并非即兴之作,而显然是对西方媒体——尤其是BBC——近期在中国受到的批评与压力作出回应。今年年初,BBC的一部纪录片被中国网民发现,尽管出自同一个制作团队,但英文版画面暗淡,中文版则亮度正常,制作团队被指刻意使用“阴间滤镜”,在英文版展示一个死气沉沉的中国。

中国和西方媒体的关系,近年越来越紧张是不争的事实。吴若兰的文章因此可被视为是一种政治表态,同时也为西方媒体发声。

“香港01”网站评论道,吴若兰的文章只提中国驱逐西方记者,不提美国驱逐中国记者,有后果无前因。行文方式与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方式如出一辙,言下之意也不难猜测,曾经支持她的中国粉丝不免失望,“原来亲和力只是面具,西方世界精英表现出对中国的喜爱,是师长对学生的‘慈爱’,一旦学生表现不佳,老师就该冷面训诫。”

分析称,所谓的“中国通”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翻越意识形态的藩篱。正如一个外国人即便会说中文、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释放善意,“就像吴若兰,对于中国文化细微之处的喜爱应该不假,也颇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只是一旦切换到了另一种场景,上升到价值判断的时候,他们依旧遵循着固有路径,自动屏蔽部分看到的听到的事实”。

作为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无关懂不懂中国。

法国《世界报》3月11日文章,原题:中英关系从“黄金时代”到“冷却降温”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口中的英中关系“蜜月”随着两国在香港、新疆和华为等问题上的摩擦累积而结束。卡梅伦政府从2010年起就实施亲中政策。英国是G7国家中第一个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国家。中国许诺参与投资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英国各所大学对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敞开大门。6年后,唐宁街逐渐将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抛在脑后, 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与北京关系最紧张的西方国家之一。

如何解释英国对华外交转向呢?首相更迭是一个原因。 2016年特雷莎·梅接任首相后,对欣克利角核电站的中国投资进行重新审核,但最终批准了该项目。约翰逊在2019年7月就任首相后,开始想重新平衡中英关系。到2020年初, 他决定“不做美国的跟班”,自主决定在英国5G建设中把华为设备的比例控制在35%。然而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英国被迫收回这一决定。英国前驻法大使里基茨称,华盛顿坚持让伦敦在华为问题上选边站,这让伦敦很不舒服。显然,当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时,在美中之间选择,英国得选美国。

多数专家认为,中英关系很不稳定。伦敦在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坚守其价值观,又要在其他问题,如经济上保持开放。但做到这种平衡很难。中国明确表示,会坚决回击任何外交冲突。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态度让大家看到了这一点。可以说,中英关系还没差到“冰冻”的程度,但确实已经降温。(作者塞西尔·杜古蒂,赵风英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最新文章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马斯克V.S薛其坤:立足当下 对人类未来展开无限想象

精彩推荐

图文观赏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众安在线扭亏为盈:2020年净利5.5亿 数字生活生态驱动增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