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彩礼贷无非是消费贷的一个噱头,不必口诛笔伐
文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
九江银行拟推出一种新的贷款品种,还在推广宣传阶段便夭折了。此种贷款叫“彩礼贷”,其宣传称,贷款额度最高达30万元,最长可贷1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可以用来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家电等。申请人条件为22周岁以上,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及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
此事一经曝光,顷刻招来了公众的口诛笔伐,包括一些权威媒体亦发文批评,九江银行一看惹了众怒,不得不草草收兵,说这是产品部门做的宣传,目前尚未推出,以后应该也不会上线。
男女结婚,女方向男方索要巨额彩礼,是一种陋习,这一陋习在全国许多地方存在。彩礼成为许多家庭儿子娶亲的沉重负担,公众对这样的陋习表达愤怒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媒体和网友对九江银行拟推出的“彩礼贷”的猛烈批评,在我看来,大多流于情绪,批评点多集中在这样的贷款品种会助长索要“彩礼”的社会陋习。这实际上是倒果为因,搞反了。不是因为有了“彩礼贷”,男方家庭娶媳妇就去贷款,而是因为民间社会彩礼长期存在,结婚成为许多家庭一种大额支出,不得不借贷,于是银行推出了这样的贷款种类。
中国民间女方向男方要彩礼存在的历史很长了,其社会成因很复杂,银行针对这种现象提供一种金融服务无非是在商言商,不但法律上没问题,即使在道德层面亦不应该受到口诛笔伐。这种借贷不像一些“校园贷”那样诱骗涉世未深的学生,也不像某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对消费者“挖坑”,说白了这是消费贷的一个噱头、一个新说法而已,贷款用来“旅行、购车、购买首饰、家电”,4.9%的贷款年利率并不高。如果新婚夫妇不需要借钱来支付结婚费用,完全可以忽视这类贷款,没谁逼着去贷款呀。反之,没有“彩礼贷”这名目,也不会使民间结婚彩礼消失或减少。
中国人的婚姻讲究个门当户对,一般说来,男方和女方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大致相仿,不会相差太悬殊。女方向男方要彩礼大多存在普通人家的婚姻中,而且越穷的地区彩礼负担越重,一则因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方普遍家境不好,彩礼支出与家庭收入相比畸高;二则贫穷地区男性娶妻较难,女方有索要彩礼的底气。这实际上是一种博弈,越穷的地方,女方越能掌握“议价权”。如果是两个富豪家庭之间结亲,女方往往不但不要彩礼,还会赠送男方一笔丰厚的嫁妆。
冯友兰先生出生于河南南阳唐河县一个大家族,家有良田连阡累陌,其父亲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冯先生在自传《三松堂自序》分析了当地彩礼的由来:
“顺便说一下我们那一带的风俗。有钱的人家,是女家花钱,男家可以向女家提出要求。没有钱的人家,是男家花钱,女家可以向男家提出要求。这些不同的情况,其实是一个道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钱’字。没有钱的人家,娶了一个媳妇,就是家里添了一个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就是一笔财产。这个女家是凭空失去一个劳动力,而且这个劳动力是从小养活、培养出来的,所以有权向男家要彩礼,提要求,以为补偿。在有钱的人家,嫁女儿到男家,是替女儿找了一个继承财产的机会,男家的产业终归要归他女儿,所以男家觉得有权向女家提要求,讲条件。我的一个堂嫂——五嫂,回娘家的时候诉说在婆家受委屈,她的父亲就对她说:‘你当去接受人家那几顷地是容易的吗?’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秘密。”
冯友兰真是世事洞明的大哲学家,寥寥数语就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将彩礼存在的根子说明白了,这也是穷家结亲格外重视彩礼的原因。冯先生所说清末民初河南南阳的情形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了,但这番话所说的道理在今天中国许多地区仍然适用。
只要彩礼存在的社会基础没有消失,仅仅靠道德的批判、正面的宣教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要不要彩礼、要多少彩礼最终取决于结婚的女性和其父母对婚姻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要彩礼总有要彩礼的理由——虽然在旁人看来,这类理由是庸俗的,不值得提倡的;而女方不要彩礼愿意和男的结婚,也有其足够的理由。每个地区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岂能一概而论?只要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对女方而言索要彩礼是件显而易见不划算的事情,那就会放弃要彩礼。譬如一位女青年大学毕业进了城市,和一位前景可预期的男青年自由恋爱而准备结婚,女方家境尚可父母老了后有退休金,这种情形下大多数的女方不会向男方索要彩礼,反而可能和男方家庭一起帮小夫妻在城里购房凑首付。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女方父母养老如果没有保障,他们确实会觉得养大的女儿一旦嫁出去了,将来不赡养自己,而是和女婿一起赡养其公婆,那么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基于补偿的心理要求男方给一笔彩礼,对此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女儿”。
九江银行这个“胎死腹中”的贷款品种,其实针对的不是真正的穷人。假若一个乡村的穷人家,父母种地,儿子没正当的职业,儿子娶亲前被女方索要巨额彩礼时去银行借钱,银行会放贷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银行不是做慈善,放贷最注重的是风险把控和收益可期,为啥银行愿意发放房贷,就是因为这种贷款风险小收益稳定。九江银行设计的“彩礼贷”,要求“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及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亦是精准的风险防控措施。这一贷款种类如果真的推出来了,我看和房贷、消费贷没什么区别。只是“彩礼”二字太扎眼了,如果换一个名字比如“新家庭助力贷”,可能就不会引发汹汹舆情了。社会情绪,总是重其名而轻其实呀。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