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十亿美元投资涌入mRNA领域 掀起基因疗法革命
基于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新冠疫苗的研发成功,不仅为其他疫苗使用该新技术铺平了道路,而且还可能将其用于治疗囊性纤维化、癌症和其他难治疾病。过去一年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正在流入mRNA疫苗和相关疗法的研发,一场基因疗法革命正在发生。
上百种mRNA疫苗药物正在研发
mRNA技术被比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这种技术能够使制药商通过将新的遗传密码插入人工合成的mRNA来改变其靶标,mRNA可以向人体发出指令,使其产生特定的蛋白质。
与传统的生物技术相比,mRNA在疫苗中的应用优势是灵活和快速,传统的疫苗研发技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生产和纯化蛋白质并生产疫苗。
根据印度研究公司Roots Analysis的数据,受到mRNA新冠疫苗研发的提振,2020年全球对mRNA疫苗和药物开发企业的投资超过52亿美元,接近2019年的十倍。2019年全球对这种新兴技术的投资不到6亿美元。
Roots Analysis的数据还显示,全球正在开发的基于mRNA技术的疫苗和药物疗法多达150多种,尽管大多数仍处于早期动物试验,但仍有超过30种已通过人体试验。
“mRNA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因技术已经在针对特殊靶标的药物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我们认为未来该技术也会在基因调控领域的药物开发方面发挥功能。”一位生物药上市公司CEO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目前除了Moderna和辉瑞/拜恩泰科(BioNTech)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获得了紧急授权批准接种之外,还有多家企业正在开发基于这种mRNA技术的新冠疫苗,包括赛诺菲和Translate Bio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以及葛兰素史克(GSK)与德国的CureVac公司研发的mRNA的新冠疫苗。
针对其他疾病的mRNA的相关疗法也正在开发中。吉利德科学公司和肿瘤免疫药厂商Gritstone正在合作开发一种基于mRNA的用于治疗HIV的疫苗;Moderna已经与阿斯利康、Vertex 和默沙东签署了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开发mRNA治疗药物。
Moderna还基于mRNA技术研究心脏病,癌症和罕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比如研发巨细胞病毒疫苗,巨细胞病毒是美国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公司Arcturus也正在开发基于mRNA技术的流感和新冠疫苗,并进入人体早期测试;该公司还正在测试基于这种技术的针对囊性纤维化、肝脏疾病和心脏病的疗法。“mRNA有潜力靶向常规药物无法达到的疾病。” Arcturus公司CEO乔·佩恩(Joe Payne)表示。
成功尚不确定性
在过去三个月中,CureVac公司融资5.18亿美元,Arcturus融资1.5亿美元,吉利德科学公司与Gritstone公司达成了价值高达7.85亿美元的治疗性HIV疫苗交易。
“mRNA技术在疫苗中的应用已经充分得到了验证,技术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对这种新技术给予高度的关注。”生物投资基金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布拉德·隆卡(Brad Loncar)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普华永道美国制药和生命科学负责人格伦·洪辛格(Glenn Hunzinger)在一份报告中称,由于现实世界的疫苗证明基于mRNA的疗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现在人们对mRNA技术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博士在2005年曾突破性地发现改变mRNA的分子结构的方法,能使mRNA在进入人体时保持足够的稳定性。魏斯曼博士表示,过去九个月中,有20多家mRNA领域的企业要求他加入董事会,要求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进行mRNA研究的实验室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
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工程实验室癌症免疫疗法和疫苗项目首席研究员迈克尔·米切尔(Michael Mitchell)认为,基因疗法将在未来几年内彻底改变制药行业。
不过任何新技术从试验到应用成熟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mRNA技术也一样。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使用困难,并且面临不确定性,目前还难以确保是否会取得成功。
“mRNA发送的指令时,不会明确它具体要去到人体的哪个部位,虽然这在指导细胞产生无害的新冠基因片段时能有效触发免疫反应,但是要将这些指令发送到特定的组织,例如肺部或心脏时,可能更加困难,而且需要不同的传递方法来保护脆弱的mRNA分子不被破坏。”一位长期从事基因疗法研究的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Translate Bio公司CEO罗恩·雷诺德(Ron Renaud)表示,该公司正在开发一种用于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吸入药,如果该药物被证明能够成功地在肺部产生一种叫做CFTR的蛋白,那么该药物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基于mRNA的药物疗法。
Translate Bio公司预计今年第二季度将获得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如果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可靠,公司将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并寻求申请美国监管批准。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