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这是许多人的忧虑和担心,但恰恰相反,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并不是就气候谈气候、就低碳谈低碳,实际上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的战略。”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教授李政以欧洲绿色新政为例谈到,除了在能源、工业、建筑等七个领域制定了一整套深度的转型政策之外,欧洲绿色新政还有更高的目的:将欧盟转变为一个公平繁荣的社会,富有竞争力的资源节约型现代经济体,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达到净零排放,以及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也已纳入了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坚定的发展方向。同时,李政也指出,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面临的减碳压力更为巨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与美国和欧洲、日本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要短得多,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李政介绍到,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发布的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在2度目标下,205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70%以上,终端电力比重要占到55%。而按照1.5度的目标,非化石能源要达到85%以上,终端电力比重达到68%以上。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李政表示,从能源系统来讲,要从一次能源的来源、中间转化技术以及需求侧的利用方式和技术创新上发生深刻变化,根本特征是要实现以煤炭和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
除此之外,还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从经济的供应侧和经济的需求侧部署新的技术创新。能源低碳转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按照清华大学的测算,实现2度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年到2050年能源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100万亿元,占GDP的1.5到2%,而要实现1.5度的目标,需要新增的投资约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但同时需要强调,能源转型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就业机会,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因此,付出这样的成本是值得的。”
最后,李政强调,碳达峰和碳中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它们的辩证关系是此快彼快、此低彼易、此缓彼难,因此“十四五”是一个关键期和窗口期,需要有迎难而上、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扫二维码【直播回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融道中国”,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融道中国